糖尿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是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在我国,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到三千万左右,其中,大约95%属于2型糖尿病。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治可防的疾病。因此当您得知自己或家人患有糖尿病时,没有必要过分紧张和恐慌,积极学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各种疗法和自我护理的技巧,严格执行医生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就能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您照样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享有健康人的寿命。
正常的身体如何将食物转化成能量:
(1)食物变成葡萄糖
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后,大部分转变成为葡萄糖,随后,葡萄糖在小肠内被吸收,随血液循环达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如心脏、大脑、肝脏、肌肉组织)。
(2)葡萄糖进入细胞
身体内有一种被称为“胰腺”的器官,能够制造和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血液到达组织的细胞外,与葡萄糖相会,细胞上有专门和胰岛素结合的接收器,成为“受体”。胰岛素好比是一把钥匙,而受体相当于门锁,当胰岛素把锁头打开后,葡萄糖就能顺利地进入细胞。
(3)细胞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数百万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就像是身体的发动机,不断地利用葡萄糖为“燃料”,供给身体维持日常活动所必需的能量。
糖尿病的发生经过:
(1)食物转化成为葡萄糖
食物经胃和小肠消化后转化成为葡萄糖,仍然经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和器官。
(2)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内
由于以下原因,使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
a、胰岛素不足
b、受体数量太少,不能容纳所有的葡萄糖进入细胞
c、胰岛素量够足,但不能开启受体
(3)细胞不能产生能量
大多数的葡萄糖滞留在血液中,形成“高血糖症”,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细胞不能将其转化成能量。这些过剩的葡萄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因此,发生“糖尿病”。糖尿病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症状。美国把糖尿病称为“无声的杀手”,指病人血糖升高时没有任何不适,有时候血糖已经很高了,但病人还是“自我感觉良好”。大多数病人是因为诊治其他疾病时才偶然发现,或是到发生并发症时才知道患上了糖尿病。因此,建议年龄超过40岁的人每年至少应做1到2次血糖检查以排除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a、口渴和多尿
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肾脏试图以此来排出血液中的葡萄糖,由于身体缺乏水分,病人出现口干,需要大量补充水分,有时半夜会因极度口渴而起床喝水。因尿中含有葡萄糖,尿液呈泡沫状,伴有酸甜气味。
b、容易饥饿,食量大增体内的葡萄糖不能转化成能量,身体缺乏维持基本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因此病人常常会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
c、体重减轻
大部分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组织细胞不能利用和储存能量,病人虽然饭量增加,体重却在下降。
d、疲乏
没有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常常无端地感到全身倦怠无力,精神不振,
e、其它症状
因血糖升高而产生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
糖尿病的论断标准:
f、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随机血糖≥毫升/分升(11.1毫摩尔/升)
g、空腹血糖≥毫克/分升(7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毫升/分升(11.1毫摩尔/升)
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的形成原因
目前的研究公认,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胰岛素抵抗和因胰岛素抵抗而激发的胰岛素β细胞功能衰竭是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科学家们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通存在于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通常,我们把胰岛素降低血糖的能力称为“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就是指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也就是说,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地发挥降血糖的功能。
胰岛素抵抗可以是先天性的,与遗传有关,而后天因素如肥胖,缺少运动,吸烟,高胆固醇,激素等也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为什么会发生胰岛素抵抗?
如前所述,葡萄糖要进入细胞这道门户,需要胰岛素和受体的结合,需要用胰岛素这把“钥匙”来打开受体这个“锁头”。如果胰岛素和受体能够顺利地结合,就能打开门锁,让葡萄糖进入细胞,葡萄糖将被转化成为能量供身体利用,胰岛素因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反之,如果胰岛素不能够和受体顺利结合,就会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
据研究发现,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主要在于受体的数量减少或者是受体出现故障这些环节上。受体数量太少,不能容纳所有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受体(锁头)故障,胰岛素打不开门锁。葡萄糖就无法进入细胞。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由于遗传及后天因素,如肥胖、高龄及缺少运动等,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降血糖的效能降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胰腺中的β细胞就会“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力争”使血糖稳定在正常的水平,因此,出现高胰岛素状态,高胰岛素血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伴随着这种恶性循环,最终β细胞终于因疲惫衰竭而无法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此时正常的血糖水平再也无法保持,就会出现高血糖状态,首先出现餐后血糖升高,随后空腹血糖增高,发生典型的糖尿病。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如果以下的某种因素也发生在您身上,那么,您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将大大的增加,一定要加以小心警惕。
糖尿病的并发症
早期糖尿病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若不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或者不重视血糖的控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先后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以慢性并发症为主,表现全身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发生病变。危害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的不仅仅是因高血糖所导致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而是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更为严重的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中风和下肢血管阻塞性的病变),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有70~80%的人死于大血管病变导致的并发症。
大血管病变的表现
a、心血管病变: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b、脑血管病变:脑动脉硬化、中风
c、下肢(末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足坏疽(需要截肢)
微血管病变的表现
除了大血管病变,眼睛和肾脏的微血管也受到高血糖因素的影响,发生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在:
a、眼睛:白内障、青光眼,其中以视网膜病变(表现为眼底出血)最常见,后果最严重,常造成视力突然减退或失眠。
b、肾脏:糖化血红蛋白增多使肾脏小动脉受损,使大分子的蛋白质也漏出血管,出现蛋白尿。久而久之,肾功能逐渐衰竭,形成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需要肾透析治疗。
大血管病变的原因:
胰岛素抵抗是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的“元凶”。因为胰岛素抵抗贯穿于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糖尿病发生的前期和糖尿病发生后的早期,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以激活一系列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活动的因子,如PAI1(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还会促使机体释放多种对血管内皮造成损害的炎症细胞因子,如IL—6(白介素-6)、TNT(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因素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见,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发生之前就已经启动了。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不断加重,炎症细胞因子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些因子促使大血管内皮的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当胰岛β细胞最终因衰竭而导致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产生时,胰岛素水平则已低于正常。高血糖继续作用于血管内皮,使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增加,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最终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高血糖状态使血液变得更粘稠,血管壁的粘附性增加,发生血凝块(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而高脂血症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对身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减少,对身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这些有害的脂肪逐渐在内皮的管壁聚积下来,最终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如果斑块脱落,也会形成栓子阻塞血管。
1药理学研究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西洋参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血糖、调血脂、改善胰岛B细胞、抗氧化等多方面活性有关。
1.1调血糖作用
降低并维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殷惠军等[1]用四氧嘧啶制作高血糖大鼠模型,并用降糖西药达美康作对照,观察西洋参总皂苷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西洋参总皂苷54、27和13.5mg/kg/d的3级剂量及达美康4.0mg/kg/d均能明显降低高血糖大鼠血糖水平,且提高胰岛素含量。刘宗林[2]给小鼠腹腔注射西洋参多糖,12h后血糖含量比对照组下降了12%,24h后下降了6.28%,表明西洋参多糖具有降血糖作用。张春凤等[3]实验证明灌胃给予西洋参皂苷7d,可显著降低葡萄糖、肾上腺素以及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含量。西洋参皂苷中尤其以人参皂苷Re、Rb2降糖作用最为突出,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有关。
1.2调血脂作用
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是评价高脂血症的主要指标。殷惠军等[4]研究西洋参总皂苷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四氧嘧啶两次注射法制造高血糖大鼠模型后第7天、第14天,血清总胆固(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显著升高,西洋参叶总皂苷54mg/(kg·d)、27mg/(kg·d)、13.5mg/(kg·d)3个治疗剂量及达美康4.0mg/(kg·d)均能明显降低高血糖大鼠血清TC、TG水平(P0.05,P0.01),且能够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提示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高血糖引起的高脂血症具有调节作用,可使血清TC和TG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
1.3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对糖尿病人及动物,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来说,其血清中胰岛素的水平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殷惠军等[1]实验显示,给予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大鼠西洋参叶总皂苷14d后,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可提高29%。另外,罗兰等[5]通过人参皂苷对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试验证明,人参皂苷能够降低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阻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提高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说明该药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前景。
可见,西洋参中的人参皂苷成分能通过保护和修复胰岛B细胞,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途径来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脂和血糖代谢,降低实验动物或糖尿病患者血糖,达到治疗目的。
1.4抗氧化作用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体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明显升高,然而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x)等活性下降,提升这些酶系统的活性对糖尿病的治疗有很大的意义。王银萍等[6]实验结果表明,人参茎叶皂苷能通过增加糖尿病大鼠SOD的含量,降低LPO,清除自由基,从而减轻自由基的损伤作用而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李吉平等[7]实验表明灌胃西洋参茎叶皂苷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和肝组织LPO含量,亦可明显升高高血脂大鼠血清SOD活性[13]。由上可见,西洋参对氧自由基本身影响较小,但能通过提高体内S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防止过多氧自由基对胰岛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在临床研究方面,VLADIMIRVUKSAN博士等在西洋参餐后降血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采用随机、双盲、多个体交叉设计、剂量依赖性研究、时间依赖性研究等方法。VLADIMIRVUKSAN博士等为验证西洋参的降血糖的作用,进行了一组4中心实验,选取10名非糖尿病受试者及9名Ⅱ型糖尿病受试者,分别给予3g西洋参胶囊或安慰剂胶囊(玉米面)后各自口服25g葡萄糖进行干预,在服用葡萄糖后不同时间点采血,低温保存,3d内完成血糖测试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西洋参对于两组受试者都表现出了削弱餐后血糖过多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对西洋参作用于Ⅱ型糖尿病的剂量和时间的关系进行如下实验研究:10名Ⅱ型糖尿病人(4名男性、6名女性),按计划方案分别在口服25g葡萄糖之前不同时间给与安慰剂胶囊(玉米面)和3g、6g、9g西洋参胶囊,在分别于口服葡萄糖后不同时间点采取血样,进行血糖测试分析,结果表明,3g、6g、9g三个剂量没有差异性,在2h内也没有相关性。另一组在12名健康受试者中进行的随机交叉设计实验,血糖指标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西洋参降低非糖尿病人餐后血糖的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而不具有剂量依赖性,西洋参的活性在葡萄糖干预后40min内具有时间相关性,在1~3g剂量范围内表现出相同的疗效。
综上所述:西洋参防治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发现西洋参防治糖尿病的药理作用试多方面的,不仅对糖尿病大鼠具有调血糖、调血脂、抗氧化、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而且,临床试验证明西洋参能够提高冠心病血糖异常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等作用。为临床应用西洋参抗糖尿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殷惠军,张颖,蒋跃绒等,西洋参总皂苷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4,21(5):.
[2]刘宗林.西洋参茎叶水溶性多糖结构分析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22(2):20.
[3]张春凤,于敏,欧阳雪琴等.西洋参及其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5,12(6):.
[4]殷惠军,张颖,蒋跃绒等.西洋参总皂苷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4,2(11):.
[5]罗兰,殷惠军,张颖等.人参果总皂苷对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5,3(6):–.
喜欢分享or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