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江门56岁的冯先生在运动后
都会出现双下肢疼痛,
本以为休息过后,症状就自行缓解了。
谁知道看过医生才知道
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还差点要截肢!
病情下肢疼痛,
小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找上门
一开始冯先生以为是运动过量,
因而并不放在心上。
没想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出现,
每每运动过后都会出现疼痛。
他怀疑自己是腰椎间盘突出,
便医院就诊。
检查发现,其右侧股浅动脉完全闭塞,
原来他是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近年来,像冯先生一样的病人越来越多。医院肿瘤科主任商健彪表示,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其主要表现是下肢缺血、疼痛。如果不尽快治疗,会导致患者肢体溃疡或坏疽,甚至需要截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箭头所指就是下肢腘动脉闭塞处)
一般而言,引起该病有两种原因:
一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老年人动脉血管会逐渐出现硬化,动脉硬化后引起血管闭塞;
二是糖尿病患者控制不好血糖,引起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甚至血流中断,从而引起双下肢疼痛。此外,抽烟、喝酒、寒冷等因素,也可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
“这个病的症状进展很慢,容易被忽略。对于老年患者或者糖尿病史的病人来说,如果出现双下肢痛,尤其是静息痛,医院就诊。否则可能出现下肢坏死,甚至会出现被截肢的情况。”商健彪提醒。
危害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应尽早治疗
据了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最早期症状是腿发凉、怕冷,活动后容易疲劳。第二阶段,患者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小腿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和疲乏无力,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等症状有所改善,才能继续行走,如此症状反复。继续发展就是静息痛。静息痛是下肢缺血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信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越到中晚期,狭窄会呈加速度进展,缺血肢体出现组织坏死,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肢体末端出现溃疡,患者有可能面临被截肢的危险。
“如果下肢出现疼痛,尤其是静息痛,医院治疗。”商健彪提醒,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当心了:
一、抽筋疼痛、麻木、冰凉。下肢血供不好,使得营养状况也不好,肌肉就会发生不自主地收缩。血管堵了以后,神经会缺血,就会出现麻木,而冰凉是缺血的一个主要表现。
二、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走路感觉腿发麻、疼痛、没有劲,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下,然后才可继续走。继续发展就是静息痛,静息痛是下肢缺血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信号。
三、腿足坏死、溃烂。
上述情况如果不积极应对的话,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下肢溃烂、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由于该病具有高度致残性,因此积极预防非常重要。要早发现,早治疗。”商健彪建议,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要积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日常锻炼,特别是要经常行走,合理均衡膳食,戒烟限酒。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来说,一定要控制基础疾病,以此大大推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到来。一旦出现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因为该病越到晚期,发展越快。不要认为这是一种慢性病,能够择期治疗。
治疗介入治疗,
可以让患者痊愈
“没有想到一个破损的脚趾头竟然会发展到截肢,幸好有医生的帮忙,最后只截掉2跟脚趾头,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前不久刚刚出院的李先生感叹道。他患糖尿病已有20年,5年前出现下肢疼痛,但是没当回事。后来脚趾坏死,以为是外伤,刮破感染。一直不见好,不得已才到医院疼痛科就诊,最后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我们通过介入手术,保留了他整个脚部,大大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商健彪表示,如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通过介入手术植入支架后,有效率可达%,能防止下肢坏死,避免被截肢。对于出现下肢坏死的病人,通过手术可以使截肢平面垫底,有效保留关节。加上该院特色的中医诊疗,能有效地帮助病人康复。
“疼痛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症状。”商健彪再次提醒,如果身体出现疼痛,医院就诊。
目前,该院开设了疼痛科,是五邑地区唯一一个独立一级科室。疼痛科是采用药物、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等方法,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科室。疼痛科的组成需要介入科医生、麻醉科医生、骨科医生、血管科医生,诊疗范围包括头痛、神经痛、骨关节痛、内脏性疼痛、缺血性疼痛癌性痛及良性肿瘤引起的各种疼痛等。疼痛病人前往该科就诊后,可有效判断疼痛的病因,获得更精准的治疗。
医生提醒:
有些老年人会有这样的体会,
行走一段路后出现小腿疼痛,
以致不得不停下来歇息,
待休息疼痛消失后,
又继续行走,
但行走一段路后又疼。
不知情的老人可能会
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年老体弱”,
但实际上却有可能是
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脉管炎。
来源
江门日报(记者何雯意实习生李嘉欣)
编辑
谭国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