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伯今年60多岁,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病,还有多年的吸烟史。一个多月前,老刘感觉右下肢疼痛麻木,无法下地行走。医院诊断为痛风发作,但治疗后老刘的下肢疼痛症状不仅没有明显改善,右脚趾还出现了发黑坏死。医院觉得老刘的病情复杂,建议其转到我院就诊,仔细询问病史,才得知老刘右下肢疼痛的情况已经有一年多了,往往是走一段路就会发作,得休息一会儿才能缓解,自己也当作是痛风的老毛病犯了,吃些止痛药,也没重视。这段时间腿疼的情况越来越重,不走路也疼的吃不消,到了晚上更是没法入睡,很痛苦。在我院经下肢动脉CT检查,发现老刘的右下肢动脉长段闭塞。虽经过积极处理,但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老刘的足趾还是没能保住,被截掉了。
随着冬季的来临,动脉缺血性疾病又到了高发时段。很多老年人也像刘老伯这样,开始出现活动后腿部酸疼,走个几百米腿就酸的不行,得歇会儿才行。许多人往往认为是受凉了,“老寒腿”毛病又发作了。其实大部分“老寒腿”就是每年随着气温下降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通向下肢的动脉管腔里长了“水垢”——也就是硬化斑块,堵住了管道,管腔闭塞导致流向下肢的血流减少,当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出现了下肢发凉、行走时疼痛甚至休息时也疼痛的种种缺血症状。由于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有限,发病初期常常不易确诊而延误治疗。由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常表现为腿疼、腿部发凉、麻木、抽筋等症状,很容易与其它疾病诸如腰椎间盘突出、脑梗塞后遗症、骨关节炎、痛风等混淆。而恰恰这些症状是向人体发出的血管不通、缺血的警示信号,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治,疾病会继续进展到“间歇性跛行”,也就是活动一段时间后会反复出现小腿肌肉酸痛,或者下肢疼痛,病情越进展,疼痛间隔时间越短。再严重到“静息痛”(即患者即便在不动的状态下也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疼痛加剧)时,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肢体坏死。
年元月以来,我科已收治下肢缺血患者二十余人,其中就有不少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却一直当做是腰椎病、关节炎、骨刺等的病例,直到出现皮肤溃疡、足部坏疽时,才辗转来到我科就诊,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介入血管科自建科以来,在下肢动脉缺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科室主任倪才方教授以及血管疾病亚专科金泳海和段鹏飞主任的带领下,引进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将我院下肢动脉缺血疾病的治疗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如: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股腘双入路技术、足底动脉弓成形术、内膜下成形技术、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等。绝大多数患者在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后,通过上述介入治疗都可以使闭塞的动脉得到开通,肢体的正常功能得以保留。
倪才方教授特别强调,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资料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不及时治疗,发作后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极大地降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同时,中医院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下肢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及时诊断、提早预防,都是避免该病治疗延误和病情迅速进展的有效手段。另外,中老年人群一旦出现下肢疼痛不适,既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乱投医,医院血管病专科就诊以查明病因和及时治疗。
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生示意图
科室信息:
医院介入科
主任:倪才方;副主任:刘一之、朱晓黎
病房:十梓街院区—35区(16号楼)
医生办公室:;
护士站:
平江院区—18区(18楼西)
医生办公室:;
护士站:
介入手术室:
十梓街院区—影像楼3楼
平江院区—1楼西北
门诊时间:每天都有常规介入门诊、血管病专科门诊(专家或普通)
门诊地点:十梓街院区门诊大楼外科17、19号诊室
平江院区门诊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