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
中医病名。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有四方面:一为寒湿阻络,二为血脉瘀阻,三位湿热毒盛,四为气血两虚。若寒湿阻络,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则麻木酸胀,触之发凉;若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若病邪郁久化热,热毒内盛伤阴,阴虚失养,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若病久不愈,气血两虚,肢体失养,则疮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鲜。
诊断依据1、患者多为20~40岁男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于老人。
2、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3、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小腿可有游走性静脉炎。继之疼痛加重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进而发生于性坏死,肢端红肿热痛,全身发热。
病证鉴别1、脱疽与血痹
脱疽20~40岁男性,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血痹多见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并对称,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可使手指突然变冷,皮色苍白、紫钳,诱因去后可恢复常态,脉搏正常。
2、脱疽与消渴并发坏疽
消渴并发坏疽多为湿性坏疽,范围较大,蔓延迅速,有尿糖阳性,空腹血糖增高,多饮、多食、多尿等。
相关检查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X线胸片、血脂血糖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预防调护
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3、避免外伤。
4、患侧肢体运动煅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医院
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
中国社会主治评估等级AAA级单位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河北省特色医疗重点推广单位
河北省医疗机构信得过单位
保定市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单位
医院
医院
保定医院
保定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保定市中医药学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