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约有90%以上的周围动脉病变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对普通人群来说,50岁以上者有近20%可发生周围动脉疾病,而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则更高。国外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病史超过15年者,70%以上合并有外周动脉疾病。
糖尿病引发的外周动脉疾病特点●一是发病更早:糖尿病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人群早8~10年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即发病年龄更年轻。
●二是病情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出现外周动脉病变的发病率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都比普通人群要高。
糖尿病足症状分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最初的表现为小腿、足部发凉、乏力,以后出现小腿、足部酸痛、痉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一旦病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必须积极进行治疗了。
病情再进一步发展,下肢可出现“静息痛”,尤其是夜间,疼痛可加剧,有些病人只能彻夜抱膝而坐,腿要垂到床边才会稍感舒服,整晚无法入睡。如果病情仍得不到控制,后果将会很严重,最终出现足坏疽,甚至截肢。
绷紧神经,排查“炸弹”通过辨别上述症状排查炸弹。此外,踝肱指数(ABI)也是常用的排查“炸弹”的方法。ABI是踝动脉压最高值与肱动脉压最高值的比值。如果患者静息ABI≤0.9,无论有无下肢不适的症状,应该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另外,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TA均是良好的辅助检查。
我国指南建议,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筛查。伴有发病危险因素,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筛查一次,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该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如何自查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也可自行做一些简单的自查。
最简单的检查方法,是触摸浅表动脉的搏动,如下肢的股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上肢的桡动脉等,如果这些动脉的搏动减弱,则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
如果经常出现肢体发冷,或已存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的表现,尤其是已经出现足破溃或坏疽、静息痛的患者,均应到周围血管科门诊排查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存在。
当好“拆弹专家”,有何高招?要明白,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目的是预防为主,即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预防心血管事件,预防缺血导致的溃疡和肢端坏疽,兼以改善间歇性跛行。
首先,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即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
其次,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控制目标为/80mmHg;血脂控制目标为LDL-C2.1mmol/L,这样有助于防止或延缓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
这里特别要提倡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使局部缺血的肌肉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还可促进侧枝血管形成。运动的形式主要以步行为主,这种运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不要盲目地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
另外,一旦发现血管疾病,应尽早咨询医生,寻求下一步治疗的策略。医院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临床基地,采用以中医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于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治疗保肢率高,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
点击“阅读原文”咨询/预约专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