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足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常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出现皮肤受损,继发感染,引起难以愈合的溃疡。皮肤糖尿病性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易发于身体骨突明显的受压部位和足部,后者被称为糖尿病足,严重者会出现肢端坏死。
二、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1.间歇性跛行:是病变早期表现,表现为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感到下肢乏力、劳累、麻木,重者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症状缓解。
2.休息痛:是病变中期表现,多局限于足趾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重,下肢垂下可缓解。
3.肢端溃疡坏疽:是病变后期表现,表现为1.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组织糜烂,形成溃疡,深入肌层,肌腱、骨质破坏,形成脓腔,分泌物较多;2.干性坏疽,局部皮肤暗褐色,出现缺血性坏死,肌腱等深部组织干燥变黑;3.混合性坏疽,既有肢端缺血性坏死,又有足背、足底、小腿部湿性坏疽。
主要体征是小动脉阻塞,微循环障碍,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波动消失或减弱;感觉减弱或消失,易形成神经损伤性顽固性溃疡。
三、如何判断是不是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并有肢端血管和神经病变,合并感染;
2.糖尿病患者肢端有干性或湿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3.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肢端血管血流量降低;
4.电生理检查显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5.血管造影显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6.X线、CT、MRI等检查发现骨质或骨关节有破坏等异常改变。
四、治疗全身治疗
1.控制血糖:采用适当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及静脉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通过定期测空腹血糖、果糖胺等指标调整降糖药物用量,使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尿病合并坏疽尤其同时合并感染时患者的血糖常显著增高,多需应用胰岛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感染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常迅速下降,因此要经常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不必强求空腹血糖完全降到正常。
2.增加营养,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患者饮食控制应适度,一定程度上要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糖食物。维持白蛋白30g/L以上,血红蛋白g/L以上,必要时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和(或)白蛋白支持治疗。
3.提高免疫力,防治感染: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不易控制,所致感染坏死发展迅速,开始抗感染时就应选用强力有效的抗生素。抗生素不能代替手术治疗,一旦感染,就及时切开引流,包括皮肤、筋膜和腱鞘。
4.改善微循环,增加全身血供和氧供:治疗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粘度的药物都可应用。
5.改善末梢神经功能障碍:可用传统的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B6、B12,可使神经痛缓解;其他如神经生长因子有一定的疗效。
局部处理
1.一般处理:溃疡创面给予抬高,避免受压,清创换药,待去除坏死组织和基本上控制感染后,应用胰岛素8~16U+胰岛素8~16U+-mg三联液或贝复济(bFGF,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每日湿敷创面,积极培育肉芽生长,促进创面愈合。需强调的是溃疡创面坏死组织的彻底清除,是防治感染、提高创面局部用药疗效和缩短病程的重要措施。清创后的伤口可局部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神经生长因子等,促进愈合。近年来,负压冲洗引流装置等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疗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选用。
2.积极的整形外科手术修复溃疡创面:
若溃疡创面长度和宽度有一项1.5cm,且无肌腱、骨骼和大血管外露,通过局部处理,促进创面自行愈合;
若溃疡创面长度和宽度两项均1.5cm,且无肌腱、骨骼和大血管外露,通过换药肉芽生长良好时,应积极采用植皮治疗;
若溃疡创面有肌腱、骨骼和大血管外露,通过换药,肉芽难以覆盖外露的肌腱或骨骼,应积极行皮瓣移植治疗;
3.糖尿病足部溃疡截肢应非常慎重:只有当足部溃疡深大,感染严重、组织结构严重破坏,经系统治疗效果不好等情况,非截肢没有良策时才考虑行截肢术。截肢平面的选择,在不影响伤口愈合的原则下,尽量保留患肢术后功能,并为术后安装假肢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对于足趾坏疽者,一旦坏死与正常组织界面清楚后,则应尽早行截趾术。
医院知名专家每周二、周四到淄博分院(医院)坐诊,为淄博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准的诊疗服务。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