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啾啦说脾胃,在中医的世界里面,特别的重要。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同实也。我们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而在黄帝内经的设定里面,脾是“为胃行津液”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黄帝内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画了一幅大气与水的循环图呢。。。脾者土也,治中央,常著胃土之精也,在情志上来讲呢,脾藏意,思伤脾。在肉体上而言,脾又主一身之肌肉,所以脾如果病了,则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脸色薄微黄,不嗜食,或者烦不能食,食不下,脾虚之人还会腹满肠鸣,大便不成形。在临床上,有很多慢性病与我们的“脾”能够对应起来,比如胰腺炎,糖尿病,肥胖(特别是肚子大的那种),月经不调(崩漏,推迟),便秘等等。脾这么重要,能不好好学吗?首先来看看《灵枢》经脉第十篇所言脾经的巡行路线吧: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比起胃经的巡行路线,脾经简直是一个规矩的小天使呢~大家好好记住,安啾啦老师明天会考试哦~接下来看一看胃经的井荥腧经合: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插入一个小知识吧~为什么阴经的第一个穴位,“井”穴都是属木的呢?因为阴经往上走,或由足走胸,或由胸走手,这种升发的气质符合“木”的属性,相反,阳经下降,井穴的属性就是下降的“金”了。看这些穴名,会不会感到有一种上古的调性呢?神秘而久远,微言而大义呢~按照惯例,接下来聊几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穴位。阴陵泉这个穴位是脾经的合穴,是人身的祛湿要穴,很多湿疹、腹中水饮以及浮肿的治疗,都用到这个穴位。公孙这是个治疗很多慢性病的要穴。有句话叫做“脾居中土,灌溉四方,有中央黄帝,位临四方”,可有一种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修真男猪脚霸气外露之感?~这话说的就是宇宙无极中华文明第一霸道总裁——我们都很熟悉的黄帝,他的名字就叫做公孙轩辕。公孙穴是一个络穴,清朝的叶天士说,“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李道政老师说这话还得再加一句—久淤入络,意思是慢性的疾病的病位和治法都要重点
女性白癜风怎么治疗海口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jbzd/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