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增加。据WHO估计当前全世界约有1.5亿名糖尿病病人,预测到年将上升到3亿。据我国局部地区普查,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21%。
糖尿病按发病年龄和临床特点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可以肯定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其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前者包括各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症以及糖尿病乳酸酸中毒,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机病人的生命;后者主要有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若不控制其发展,最终会致残或致死。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早期、长期、综合和个体化原则。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了糖尿病现代治疗的5个要点,及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
二、健康教育内容
(一)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关系密切。
1、老龄化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以后患病率开始明显升高,50岁以后急剧上升,到60~65岁时达高峰。
2、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体重每增加1kg,患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长期肥胖的人群患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而且患病率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3、不良生活方式
包括体力活动减少、长期食用高热量方便食品及饮料等。热量摄入过多,尤其高脂肪或高糖饮食可导致脂肪堆积;而运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则易引起肥胖。
4、负性情绪
焦虑、抑郁、易激惹等可使血糖升高,并且作为诱因导致急性并发症。
(二)消除危险因素的措施
1、合理膳食
提供合理的热量和食物成分的分配,有利于控制高血糖、防止低血糖。而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超重或肥胖者,合理饮食能使体重下降,改善血糖、脂肪代谢的紊乱,减少降血糖药物的剂量,轻者甚至可无需药物而使病情得到控制。控制的要点有:
(1)制定总热量。
首先按病人的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理想体重,结合其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估计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对于营养不良及有消耗性疾病或有特殊需要者,如儿童、孕妇、乳母等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
(2)确定食物基本成分比例。
蛋白质含量应占总热量的15%~20%,动物蛋白质至少应占1/3.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可适当增加,脂肪占总热量的25%~30%,其中饱和脂肪酸<10%,胆固醇<mg/d。适当提高糖类的摄入量,不仅可以改善糖耐量,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还可以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
(3)合理分配
确定每日饮食中各营养成分的组成后,将热量换算成食物的重量,然后根据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的需要制定食谱。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
(4)多食高纤维素的食物。
纤维素可延缓血糖、血脂升高,减少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剂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每日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以不少于40g为宜。主食应多食麦麸、南瓜、玉米、豆类食品,副食应多食芹菜、卷心菜、黄瓜、西红柿等含糖少的蔬菜。
(5)注意事项。
进食应定时定量、有规律性,并配合降血糖药物;糖尿病控制稳定时,可吃含糖量低的水果,但要计算在每天的总热量内。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限制饮酒,食盐的摄入量应限制在10g/d以下。
2、适当活动与运动
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葡萄糖的利用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心肺功能及血脂代谢紊乱,有利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运动应选择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主要的运动种类有步行、慢跑、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爬坡、上下楼梯等耐力运动,时间为0.5~2h,适用于血糖在11.1~16.8mmol/L以下的2型糖尿病病人及1型稳定期的病人。注意事项有:
①不宜在早晨锻炼,因早晨气温较低,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易突然引发。所以,最好将锻炼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饭后0.5~1h开始运动较为合适。
②运动不宜在降糖作用最强的时间进行,活动量较大者事前应适量增加饮食量,或适当减少降血糖药量。
③应避免在将要进行运动的肢体上注射胰岛素,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应餐前腹壁皮下注射胰岛素,以免运动使胰岛素吸收速度加快。
④运动量要适当,避免短时间的剧烈运动,应循序渐进,以身体能够耐受为准。
⑤当出现低血糖、酮症、严重感染、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微血管病变时,不宜进行运动。
3、心理调控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病人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激惹等负性情绪。应帮助病人认识不良情绪的危害,了解坚持治疗的益处,鼓励其树立自信心,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三)糖尿病病人的足部护理
糖尿病病人中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病人高17倍,由于周围神经病变造成动脉硬化及足部防护性感觉丧失,以至于糖尿病足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糖尿病足是病人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还可诱发败血症、脓毒血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在控制糖尿病整体病情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足部保健护理。注意以下几点:
①保持足部卫生;
②防止足部皮肤干裂;
③避免足部损伤造成感染;
④保持脚的干爽并注意保暖;
⑤每日进行适量运动行动不便的病人给予足部按摩。
(四)坚持正确用药
1、口服降糖药
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和噻唑烷二酮类4类降糖药。要遵医嘱服用降糖药,一般在餐前30min内。服药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服用双胍类降糖药会出现口干苦、金属味、厌食等症状,进餐中服药及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此副作用,另外,病人不能随意增减口服药的剂量,也不可间断用药。
2、胰岛素的使用
(1)胰岛素的储藏:不能冰冻保存,应储存在阴凉处或冰箱的保鲜层内。避免温度过高(>30℃)、过低(<2℃)及剧烈晃动。过期或出现结晶不能再使用。
(2)注射时间:餐前30min内,只可提前,不可延迟。
(3)注射前准备:洗净双手,对胰岛素的瓶塞、瓶盖进行消毒处理。抽取前要看清标签上的剂量、浓度,剂量要准确无误。混合抽取时应先抽普通胰岛素,再抽精蛋白锌胰岛素,晃动注射器,使药液摇匀后再注射。
(4)注射部位:吸收快慢按顺序为腹壁、上臂三角肌、大腿前外侧、臀部,注射部位要交替使用,2周内不要在同一点上注射2次以上。避免在肚脐周围直径为2cm范围内注射;痣、硬结、瘢痕处不能注射;出现硬结应热敷、理疗。
(5)注射方法:皮下注射,消瘦者可提起皮肤注射。拔针后按压注射处几秒钟,无揉搓。
(6)胰岛素副作用:主要为低血糖反应,多发生于胰岛素作用最强时。一旦发生低血糖,
应立即平卧进食糖水或糖块,医院治疗。其次为变态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出现荨麻疹,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罕见严重变态反应。一旦出现,医院治疗。
(五)自我监测和定期复查
由于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因此,病人应学会血糖、尿糖的医院进行眼睛、心脏、足部、肾功能、血压、胆固醇等的检查。
1、尿糖的测试
2、血糖的测试
胰岛素调试阶段应每周测血糖3~4次,必要时每日监测,病情稳定后每周1次。可使用血医院复查,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
3、眼部全面检查
①在确诊糖尿病时要全面检查眼部,以后每年检查一次,已有视网膜病变者应每年复查数次;
②女性病人在计划怀孕前12个月内及确定怀孕时应检查眼底;
③当出现眼压增高、视力下降、已发现视网膜病变、不能解释的眼部症状、黄斑水肿等表现时也应及时就诊。
4、其他检查
每2~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或每3周复查果糖胺,了解糖尿病控制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年全面复查1~2次,并着重检查血脂水平,心、肾、神经功能及眼底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