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也许都有过脚扭伤的经历,要不了多久就会恢复健康;但也有一少部分人,没经过正确的诊断、治疗、休息、康复,最终导致经常性、甚至是习惯性的脚扭伤。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一而再、再而三的脚扭伤呢?在这里,希望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脚扭伤的病理过程和康复手法,同时学会如下应急处置原则(也称“RICE”原则)。“RICE”为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Elevation(抬高)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翻译过来是中文“大米”的意思,也被通俗地称之为“大米”原则。当运动损伤发生的时候,脚扭伤(即踝关节扭伤)的部位就会出现淤血、疼痛、肿胀、炎症反应等状况,致使活动受限。为防止这些症状的加重,第一时间需要给予的处理步骤,就是采取应急处置四原则,这在受伤后的前24小时尤为重要。如果遵循RICE得当,可以加快伤痛恢复过程50-70%。一是休息(Rest)休息,停止踝部活动,让受伤部位静止,使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以静制动”能控制肿胀和炎症,把出血范围限制在最小程度内。然后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处置过的患处固定住。受伤后固定二三天,可望加速伤情好转,避免过早下地走动所致机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二是冰敷(Ice)冰敷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因为冰敷既能减轻疼痛和痉挛,同时又可防范机体组织坏疽,在受伤后4-6小时内所导致的肿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方法是用密封塑料袋,内装冰块加水,开展局部贴敷,以减轻渗出,缓解疼痛,每次20-30分钟,每隔4-6小时一次,48小时内均按上述原则处理。三是加压(Compression)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损伤中,均常见医生采用加压包扎之法。利用弹力绷带或手压迫肿胀部位,可减少进一步的淤血、出血及渗出。但要注意,绝不可以过度施压,否则会加重包裹处之外远端肢体的肿胀、缺血。相比之下,冰敷是间断性的,而加压则在一天中都可以连续使用。四是抬高(Elevation)抬高患肢,用靠垫垫在脚下,把患肢提高到比心脏略高的位置。同冰敷、加压一样,抬高肢体对减轻内出血、促进血液回流及加快血肿、渗出的吸收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落实上述四原则的同时,还应该根据伤情轻重状况给出进一步处置,对怀疑有韧带断裂及骨折的人,医院拍踝关节X线片,明确损伤程度;必要时请骨科医生诊治,对症处理。需要提醒的是,扭伤早期不建议应用活血药物和局部理疗、按摩等方法。待48小时后至伤后2-3周,方可适当理疗、按摩及用药。按摩方向应从足部远端向身体近端推进。待踝关节肿胀消除和疼痛缓解后,症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左右时,可施行踝关节康复训练。踝关节康复训练主要是恢复踝关节平衡水平及周围肌肉力量,加强肌肉对踝关节控制力,以避免再次扭伤。在康复训练中,可尝试“金鸡独立”,即单腿站立,反复提脚跟,逐渐增加练习的次数,以不增加疼痛肿胀为标准,可在脚下垫一枕头训练,增加平衡能力。
亦可采用橡皮带抗阻力训练,从背屈、跖屈、内旋内收、外旋外展等4个方向锻炼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另外,在恢复期及康复期,可到疼痛科接受冲击波治疗、海特光理疗等辅助疗法,帮助受伤的脚踝尽早痊愈,重新“上岗”。如何避免脚扭伤?
对于脚踝曾扭过伤的人来说,预防再度扭伤是相当重要的。1、合适的鞋子:鞋子介于人体脚板与地面之间,缓冲下肢对地面之间的缓冲力,提供下肢适当的稳定性与贴地性。在运动时,选择鞋底柔软的高帮鞋、弹力绷带或半硬的支具。 2、良好的场地:良好场地的维护往往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更重要。因此,在运动前,要注意清除运动场地上的砖瓦石块,填平坑洼。 3、脚踝的保护: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当踝关节充分活动开以后,再进行剧烈的活动;跑步、跳高、滑冰、打球等要讲究正确的姿势,不要用力过猛,防止脚掌内外翻,要使整个脚掌平着落地。 4、加强功能锻炼:再多外在的保护,不如自己有能力来控制预防脚踝扭伤的再发生,因此,平时要注意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如经常练习负重提重、提重蹲跳、上下坡跑步及踮着脚尖走路等,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增强踝关节的力量,从而减少脚踝扭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