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曲龙.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起源和发展[J].中医正骨,,31(10):4-6.
作者:曲龙,医学博士,曾任中国航医院骨外科主任,现任北京骨延长骨搬移治疗中心首席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委员、中国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肢体延长、骨搬移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首先发现骨搬移过程中骨缺损内瘢痕等组织凋亡转化后再生的现象(“骨搬移哈尔滨现象”),独创“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骨内骨搬移技术”“牛鼻子引流技术(noseringdrain,NRD)”,并首先提出“体外人工膝关节技术”。
本文作者已与《中医正骨》编辑部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肢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糖尿病足,特别是腘动脉以下血管闭塞,患者会出现难以忍受的静息痛和足趾坏疽等症状。对于此类疾病,以往缺乏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出现,使得骨科医生拥有了一种能真正有效治疗此类疾病的手段。为了使广大骨科医生全面、真实地了解这项技术,笔者结合文献及自己赴俄罗斯库尔干Ilizarov医学中心考察的经历,对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起源为考察Ilizarov技术和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起源,笔者于年6月14日从北京出发,驱车km,历时近周,于6月5日到达了Ilizarov技术的发源地——俄罗斯库尔干。
曲龙教授在Ilizarov教授塑像前留影
在Ilizarov医学中心的病房、图书馆和博物馆,笔者没有看到任何有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只在Ilizarov教授的著作——Transosseousosteosynthesis:therapiticalandclinicalthetension-stresseffectonthegenesisandgrowthoftissues[1]中看到了介绍胫骨横向骨搬移血管再生的动物实验,以及横向搬移腓骨治疗胫骨缺损的示意图。
Ilizarov教授的著作——Transosseousosteosynthesis:therapiticalandclinicalthetension-stresseffectonthegenesisandgrowthoftissues
在得知笔者的来意后,Ilizarov医学中心的诺维科夫教授给笔者一行人讲述了一个故事。0世纪80年代,Ilizarov教授在给一位因下肢发凉、疼痛就诊的40岁男性患者(疑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治疗时,将患者的胫骨人为造成骨折,进行纵向牵拉。其他骨科医生都不理解Ilizarov教授的做法,并提出质疑。最终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但这种治疗方法仍遭到血管科医生的反对和批评。笔者认为这可能就是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起源。在此之前,Ilizarov教授还发现,用注射器针头刺腓骨延长部位的软组织,针刺部位出血成喷射状,这可能也是Ilizarov教授后来进行动物实验的灵感来源。但这些传说均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在诺维科夫教授心目中,Ilizarov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使用外固定器械的具体方法,更是代表了一种可能性、一种理念。Ilizarov技术带给患者的可能性是奇迹般的疗效,带给医生的可能性是想象不到的效果。这种可能性是通过人体外部可调的外固定架,作用于身体内部,使其发生反应;是人为造成骨折,促使机体反应而产生效果,这种效果由骨科医生的手来控制,这也是胫骨横向骨搬移的手术依据。Ilizarov技术所蕴含的原理是“再生”,包括骨、神经、血管等在内的所有组织都是可以再生出来的,这也是胫骨横向骨搬移的手术原理。不理解这些,就无法理解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发展历程根据考察结果和文献记载,笔者对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这项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事件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