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一80多岁老人下肢动脉闭塞没有及时就诊,导致右腿剧烈疼痛、溃烂,只有通过截肢才能保命,但家属为给其留全尸拒绝截肢,放弃治疗出院。等待患者的结局可想而知,令人唏嘘。
动脉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的疾患,不仅可累及心脑血管,而且还会累及内脏和肢体动脉,其中下肢动脉硬化会严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导致下肢缺血坏死而进行截肢,甚至引发败血症,可以带来致残、致死性后果。
下肢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当血中的脂质成分沉积在通往下肢的动脉内膜下,或内膜下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内膜面向管腔内突起,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使动脉狭窄,血液流速减慢,通往下肢的血流减少。随着病变的进展,管腔越来越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使管腔闭塞时,血流供应不能满足肢体运动时对氧和营养的需求就会出现下肢抽筋、发凉、麻木、肌肉痉挛,行走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求增加,而病变的血管不能提供足够的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迫使肌肉细胞进行缺氧代谢,由此而产生大量酸性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刺激神经末梢进而引起疼痛。当运动停止代谢废物被血液循环带走,疼痛感消失。
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被迫停下来的距离叫跛行距离,随着病变的进展跛行距离逐渐缩短。当动脉干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远侧动脉局部低血压,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侧支小动脉扩张,通过微血管扩张代偿维持营养血流。病变进一步发展,当侧支代偿也不足以维持肢体的需求时,血供最差的趾端部分出现昼夜不停的疼痛,最终肢端出现坏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主要以45岁以上的男性比较多见,往往发生在“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最坏的后果是下肢由于严重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最终只能截肢,因此要尽早发现此病。发生间歇跛行后,医院诊治,行超声检查、动脉节段性测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或血管造影检查。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或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如戒烟、保暖、适当锻炼、高压氧疗、以及各种扩血管、抗凝、活血化瘀药物等。外科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主要有硬化内膜剥脱和搭桥两类,如果病变较局限多采用局部硬化内膜剥脱,否则就须行搭桥术,需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在狭窄闭塞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动脉吻合,从而越过狭窄段向远端肢体供血。
相对于介入治疗,搭桥手术创伤较大,失血量大,一般需全麻或半身麻醉,术后须卧床5~7天,2周方可拆线。介入治疗局麻下通过动脉穿刺,引入导管,对狭窄部位行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术,几乎所有的下肢动脉病变都可以通过介入技术得以解决,不仅具有微创的特点,而且当病变复发时可以重复;外科开刀手术虽然也可以再次手术,但二次手术时难度大大增加。无论是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都有血栓形成再栓塞的可能,所以仍要继续采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是节段性病变,大多有条件介入或搭桥,但如果堵塞时间过长,远端血管内继发血栓形成,则将失去治疗的机会,最终导致截肢,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