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并发症的危害您知道多少

什么是糖尿病?

今年的世界卫生日,WHO发布一组惊人数据,称中国在已有的1.1亿糖尿病患者的基础上,有5亿以上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也就是说,中国有近一半的人口处在糖尿病的阴影之下!

糖尿病:西医称之为DiabetesMellitus,其中Diabetes是多尿的意思,而Mellitus则是甜的意思,顾名思义,糖尿病用西医的观点来看就是“甜性多尿”。中医称之为消渴,即消瘦伴有烦渴之意。但实际上,并不是糖尿病病人的尿中都有糖,尿中有糖也未必都是糖尿病;同样,没有消瘦烦渴症状的不见得不是糖尿病,消瘦烦渴者也未必都是糖尿病。判断是否为糖尿病,关键是血糖是不是升高到一定水平。

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升高而导致尿中有糖的疾病。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的量不够用)以及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差)。由于胰岛素是人体内几乎唯一的降糖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差,肯定就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和血糖升高,同时伴随着脂肪、蛋白质,甚至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如果糖尿病病情长期控制不住,就可能出现血管和神经并发症。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例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遭受病毒侵害,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

对于2型糖尿病,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但是,如果只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或者说环境的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

诱发糖尿病的环节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热能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遗传与环境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使人得了糖尿病。在这里,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所造成的结果,表现为:

1

多尿:是血糖升高,身体努力通过尿液排除糖分的结果。

2

多饮:是因为排尿多,身体需要补充丢失的水分的结果。

3

多食:是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能量缺乏的结果。

4

体力和体重下降:这是能力不足,脂肪及蛋白质消耗的结果。以上4条习惯上被称为“三多一少”。

5

皮肤瘙痒: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由于尿中有糖,加上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多,外阴部瘙痒更加明显。患者容易发生疮、痈等皮肤感染。

6

视力下降:高血糖及眼科并发症所致。

7

其他:如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和阳痿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

常见的凶残杀手!

也许有人觉得糖尿病嘛,见得多了,是个慢病,并不可怕。可是你知道吗,它也是个真正的凶狠杀手。就不说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每十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死亡,仅在中国,每年总死亡人数万的80%,都是被糖尿病这类非传染性疾病给霸占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每年导致万中国人死亡,而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死亡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如今,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已经占到了40%,而根据近些年来“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这个比例是一定会继续上升的。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一个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后悔晚矣。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本身症状给病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患者全身不适,被迫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还得吃药打针,这种状况绵延无期,其中的痛苦是非糖尿病者难以体会的。

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3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可能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造成残疾或过早死亡,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4

控制不住的糖尿病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5

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估计,年全世界糖尿病耗费将达到亿美元。

所以,尽早的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尽量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是每一个糖尿病病人,以及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指:由于血糖持续升高造成血管、神经、代谢、免疫等各大系统和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伤,进而引发多种疾病。很多患者刚开始时出现一些视力模糊、乏力、易感冒等症状,所以想象不到后果有多严重,甚至以为有些病症是“衰老”的迹象,不以为然。让我们看看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一、并发症蓄积时间长、潜在危险大。并发症因患者体质、控制血糖的程度等原因,出现时间有早晚,大多在高血糖持续3-5年左右出现。所以蓄积时间长,患者很难监测,甚至出现了,有的患者也不知道。这就使潜在危险加倍增大。

二、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院近10年糖尿病住院患者调查显示:糖尿病眼病发病率在50%以上(其中45万人失明);糖尿病肾病占33.6%(其中患尿毒症的达50万);糖尿病神经病变高达75-95%。2/3的糖尿病人患有失眠,针刺,便秘、腹泻或交替出现……下肢坏疽和截肢患者比常人多20倍;糖尿病心血管患者70-80%死亡。这些数字应该可以表明,并发症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了,而且正是这些疾病才导致致残致死率不断增高,影响糖尿病人正常的寿命。

三、并发症发病种类多。一旦确诊患上糖尿病,患者便将目光集中在降糖上。但由于控制血糖的“五驾马车”很少有人做得到,做得好,所以血糖不能长年达标,并发症也就不断出现,不断恶化。

四、并发症治疗费用高。糖尿病人80%的费用都花在并发症上。据调查,普通糖尿病患者,治疗年费用为元,而有并发症的患者,人均年花费则高达元。这还只是一个平均数字,不包括严重并发症的治疗费用。

五、并发症治疗难度大。俗话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意思是有什么病就用什么药。但治疗糖尿病却不能这样,因为它是综合病变。眼睛不好了,可能神经系统也有病变,血管硬化的速度也在加剧。所以一般药物治疗起来难度相当大,常常是治了这病,那病又出现了。所以,只能综合用药或用那种有综合治疗作用的药物。

并发症虽然可怕,但只要糖尿病人能控制好血糖,防止并发症出现,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甚至长寿。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主要是糖尿病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那么,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呢?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与慢性。

  (一)糖尿病并发症之急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在各种应激情况下,如急性感染、心肌梗死、精神创伤、饮食不当等诱因下,发生的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性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性低血糖昏迷。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造成的,占急性并发症的20%。

  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及昏迷

  4)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5)糖尿病并发各种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疖、痈、毛囊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如抢救不及时都会发生生命危险。

  (二)糖尿病并发症之慢性并发症

  1、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有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跳过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2、脑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这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

  3、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4、糖尿病肾病:也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有尿蛋白,肾炎,肾衰,尿毒症等病变。

 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严重者甚至截肢。

6、糖尿病骨关节病:本病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可致关节脱位、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7、口腔疾病: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牙周炎。此类并发症发病初期就可以使全身情况突然恶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8、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以上就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以及血糖波动造成血液粘稠,导致血管病变,糖尿病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也随之出现。同时糖尿病患者代谢系统乏力、“三多一少”、高血脂、脂肪肝,频繁感冒、极易感染等,长期服用药物,损伤肝肾,导致肝肾负担加重,并加剧血糖波动,结果使并发症愈演愈烈。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避免血糖波动,可以减少慢性并发症。除了管理好自己的血糖之外,还要控制好血脂、血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长按3秒识别







































白癜风遗传
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lcbx/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