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diabetes)
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的出现经常会伴随着高血压,这两种病虽然一起出现,但是他们的区别确是很大的。有关调查证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有高血压,而且这些患者还特别容易出现一些肾脏方便的疾病。这两种病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可是有些降血压的药并不能随便服用,因为很有可能血压降下来了,糖尿病却加重了。
多临床实践表明,有些降压药可以干扰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会对糖尿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这类病人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必须格外慎重
例如,常用的双氢克尿噻、速尿等利尿剂,就可干扰糖代谢。据研究,长期应用双氢克尿噻类利尿剂的患者,有30%发生糖耐量异常,空腹及进食后血糖均会升高。原来通过饮食和口服降糖药便能控制糖尿病症状的患者,现在必须改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理想效果。此外,双氢克尿噻类利尿剂还可使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尿酸升高,这样便增加了患冠心病的危险性。
所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不宜选用双氢克尿噻类利尿剂,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双氢克尿噻成分的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珍菊降压片等。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也可引起糖耐量异常,这种作用在停药后仍可持续6个月以上。此外,心得安还可掩盖胰岛素引起低血糖时所产生的出汗、心动过速等反应。所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也不宜选用心得安。
足以可见,有很多的药并不适合同时拥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在选择治疗高血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些对不影响糖尿病的治疗的药物。只有这样,才能同时将两种疾病都治疗好,否则是好了这样加重了另外一样的。
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病因多有素体阴亏、先天禀赋不足,外因诸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情致失调,形体肥胖,外感六淫,过度疲劳等。这些观点至今仍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一般分为: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其中阴虚为三型之共性,贯穿于本病始终,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多数病人常伴有心烦、疲乏、多汗、便干、失眠等症,体现糖尿病伤阴贯穿此病的全过程。邪热盛时病人常见面红赤,痈疽(见《诸病源候论·渴利候》“其病变多发痈疽”),牙痛牙落(见《先醒斋广笔记》。消渴“牙痛牙落”),四肢疼痛(见《圣济总录》)。
(3)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有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
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分为五期五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合并症早期(Ⅲ期)、合并症中期(Ⅳ期)、合并症重危期(Ⅴ期)。
Ⅰ期:糖尿病前期
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Ⅱ期:糖尿病症状期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Ⅲ期:合并症早期
出现临床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①早期神经病变。电生理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②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Ⅰ~Ⅱ期。③早期糖尿病肾病。在排除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等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30~mg/24h)。④可伴有大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下肢血管病等。
病机特点: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Ⅳ期:合并症中期
加重至功能失代偿,具备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Ⅴ期。②临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05g/24h)至肾功能失代偿。③糖尿病性心脏病至心功能失代偿。④典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顽固性腹泻,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
病机特点:阴损耗气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络脉瘀阻,痰瘀互结。
Ⅴ期:合并症晚期
合并症严重,或脏器严重损害,或器官或肢体残废,具有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②糖尿病肾病肾衰进入尿毒症期。③糖尿病性心脏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甚至猝死。④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⑤严重的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病机特点:气血阴阳俱虚,痰湿瘀郁互结。
在上述分期中,合并症早、中、晚三期划分主要依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的,大血管病变则作参考。
糖尿病是慢性病,气阴两虚最为多见,符合中医久病“多虚、多瘀”观点,病人脉象沉细,舌质紫,面色晦暗无华,血脂血粘度高,呈血栓前状态,通过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提前干预和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中医整体观,糖尿病是多系统多器管受损,所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防止心脑血管等并发症,采用理、法、方、药、养一体的“治疗系统”,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伤寒论》中提出“阴阳自和必自愈”,中医治疗糖尿病,不应一味强调降血糖,而应以人为本,以改善烦躁、疲乏、多汗、失眠等症状,进而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体重,以保持平和心态,精力充沛地生活为原则,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西药磺脲类降糖药对胰腺是刺激再刺激,促其衰竭,纯西药治疗是鞭打快牛,而且一味强调节制饮食,也是鞭打快牛。中医观点应合理调配饮食,广泛地介绍降血糖的各种蔬菜、水果、中草药,增加病人的认识水平,使糖尿病人消除吃的畏惧,从而享受生活,享受糖尿病饮食治疗带来的口福。饮食原则体现清热、养阴,使“久虚久瘀”之体气血平和,使胰腺的功能尽快恢复。
中医治疗糖尿病以促使机体达到自稳态状态,以扶正为主,恢复元气,调理脏腑,养阴益气活血,使血糖逐渐降到正常;依靠饮食疗法,强调运动疗法来有效配合治疗,同时健康教育贯穿疾病全过程,提高病人自我养护行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