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糖尿病关乎身体的每个角落一

随着糖尿病健康宣教的普及,能够认识到糖尿病危害的糖友越来越多,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能够说出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名字,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等,并且对它们的症状有个大体的了解。不过,糖尿病的危害可以累及身体的角角落落,有很多知识大家可能还不清楚,正所谓“学无止境”。同时,这些“非著名”、“不起眼”的临床表现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一些“隐藏”的糖尿病患者。新的一年,就让我们从全面认识糖尿病危害开始吧!

话题一:糖尿病的“常规”伤害

“温故而知新”,首先让我们再重新复习一下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糖尿病危害——对重要系统和器官的伤害。

心脑血管

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

即便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尚未达到糖尿病标准(即我们常说的“糖尿病前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也会显著增加。因此,为了保护心脑健康,大家应当定期查血糖,及早发现血糖异常,及早进行积极干预,尤其是那些糖尿病高危人群(见“天地链接”)。

天地链接

您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A.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18岁):

(1)年龄≥40岁;(2)有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受损或两者同时存在)史;(3)超重(体重指数≥24千克/米2)或肥胖(体重指数≥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4)静坐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毫摩尔/升和(或)甘油三酯(TG)≥2.22毫摩尔/升],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上述各项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型肥胖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B.超重或肥胖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的儿童青少年(≤18岁):

(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2)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出生体重小于胎龄);(3)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还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其他心脑血管重要危险因素,更加需要重视心脑血管保护。需要强调的是,相比于严格控糖,对其他危险因素的管理更为重要。

从现有临床证据来看,严格控糖对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降低相关死亡风险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对于病程较长、年龄偏大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或伴有多个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来说,血糖控制得过于严格可能弊大于利。

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全面评估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烟草接触等),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

周围血管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指除心脑血管、肾血管、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外的肢体大动脉和中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有调查显示,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其中,下肢动脉病变更为常见,危害也更大。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类似,也都需要对各因素进行综合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这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治。因此,高危个体(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应每年至少筛查一次;即便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一过50岁也应常规进行筛查;如果已经出现足溃疡、坏疽,不论年龄,都应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常常和心脑血管病变同时存在,因此相互之间具有提示价值,发现其一就要警惕其他。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除了可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还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及死亡率。有数据显示,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与已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者相当,其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心血管事件,而且下肢病变越严重,受累血管越多,预后越差。

肾脏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在发达国家,多年之前糖尿病肾病就已经成为慢性肾病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近四十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患者数量剧增,糖尿病肾病也已经成为我国慢性肾病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发现,约1/3的1型糖尿病和1/2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肾病。如果不加以干预,在未来的5~10年内,糖尿病肾病势必给我国医疗体系带来沉重的负担。

DK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是基因、表观遗传学与复杂的行为和环境因素组成的社会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血脂、尿酸、环境污染物等。此外,有研究显示,我国早发2型糖尿病(即40岁之前诊断)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因此,发病年龄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加需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尿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因此定期筛查是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手段。鉴于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能伴有糖尿病肾病,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自确诊起,1型糖尿病自确诊后5年起,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

眼睛

糖尿病对眼睛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工作年龄人群重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增殖期视网膜病变,还是糖尿病的“特色”并发症,罕见于其他疾病。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肥胖、吸烟、青春期发育、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遗传(存在易感基因)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还显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其他代谢危险因素,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也是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而错过了有效预防进展和失明的理想时期。因此,定期检查眼底尤为重要。2型糖尿病在诊断前常已存在一段时间,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而1型糖尿病患者可在诊断后的5年内进行首次筛查。如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建议每1~2年检查一次;如已经存在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需要每年检查1次;中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则建议每3~6个月检查1次;如已经达到重度非增殖期病变,应当每3个月检查1次;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者也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怀孕的糖尿病患者(不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科检查。

神经

应该说,糖尿病可以损害人体的每一根神经,不论是中枢神经(如大脑、小脑、脑干、脊髓)还是周围神经(如脊神经、颅神经、植物神经)都可能受累,其中以周围神经系统受损更为多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家熟悉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其典型表现包括双侧肢体出现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佳、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病程达10年以上者更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

有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者,易于被发现和诊断,而无症状者则需要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或神经电生理检查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建议2型糖尿病在确诊之时,1型糖尿病在诊断后5年,即应进行一次系统的神经病变筛查,此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

足病

很多糖友都是在自身或熟人发生了足病之后,才意识到糖尿病的可怕。足病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身体痛苦会永生难忘。简单来说,糖尿病足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患有糖尿病、存在足部组织缺损(溃疡或坏疽)、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是否合并感染以及下肢缺血程度则是影响足病预后的关键因素。

整体危险因素包括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缺乏运动、离异、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脂代谢紊乱、低蛋白、贫血、高尿酸、肥胖、并发症和合并症多等。局部危险因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足底力学异常、足溃疡病史、截肢史、嵌甲、真菌感染等。其中真菌感染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常见诱因,且较易治疗,应及时筛查和治疗。

糖尿病足病患者常为高龄、病程长、感染重、下肢血管和/或神经病变较重者,且心脑肺肾等合并症较多,因此治疗难度很大,预防和及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无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足病筛查评估;已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足病筛查;如周围神经病变同时合并有周围血管病变和/或足畸形者应每3至6个月评估一次;有周围神经病变及足溃疡或截肢病史者应每1至3个月评估一次。

hernanxu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lcbx/11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