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世界高血压日控制血压,稳住幸

WorldHypertensionDay

世界高血压日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此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1]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虽然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2]显示,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

年,中国有万人死于高收缩压,其中95.7%(95.6%~96.4%)死于心血管疾病[3]。如果治疗所有高血压患者,每年将减少80.3万例心血管病事件(脑卒中减少6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11.3万例),获得万健康生命年。

如果您的血压高于如下数值,那您就需要当心了:收缩压≥mmHg(上压)和/或舒张压≥90mmHg(下压)。血压升高后需要及时就诊,再根据个体情况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

血压升高了会怎样?

持续的血压升高,会对心、脑、肾、全身血管造成损害,严重时会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危及生命的临床并发症。

心: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

脑: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区,每年新发脑卒中万人。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7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肾: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造成肾小球损害和肾微小动脉病变,一般在高血压持续10~15年后出现肾损害,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肾衰竭。

血管: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因粥样硬化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有下肢静息痛甚至溃疡或坏疽。

眼:高血压可损害眼底动脉、视网膜、视神经,造成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视乳头水肿萎缩、黄斑病变等,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失明。

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哪些?[4]

生活方式干预: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应该连续贯穿高血压治疗全过程。常见方法为减少钠盐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和减轻精神压力。

药物治疗: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指南建议以上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并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对于血压≥/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

常见的高血压治疗误区

误区一: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上就停不了

是否需要吃降压药是根据血压值而定的,不是自我感觉,而且降压药的副作用远小于高血压对身体的损伤,不能因为担心副作用而不吃降压药。另外,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之所以不能停药,是因为高血压是长期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早期无家族史的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血压可以恢复正常,可以暂不用药。

误区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这种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

血压升高就用药,血压降低就停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这种情况下心梗、脑梗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只有长期坚持服药,将血压稳定地控制在合适的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其危害。

误区三:血压越低越好

降压治疗不是血压越低越好。ISH[5]高血压指南建议降压治疗的最佳标准为:65岁以下患者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将血压降至/80mmHg,但应/70mmHg;65岁以上患者如能耐受,将血压降至/90mmHg。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90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患者可进一步降至/80mmHg。

误区四: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在高血压的用药期间,如果高血压患者降压非常平稳,而且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经常或定期更换。只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数值没有达到非常满意的标准,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换药、调药。

误区五:保健品降压

近年来,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如药草茶、降压枕、降压鞋垫等。事实上,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盲目使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早早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

3.ZhouM,WangH,ZengX,etal.Mortality,morbidity,andriskfactorsinChinaanditsprovinces,-: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J].Lancet,,():-.DOI:10./S0-(19)-1.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心脑血管病防治.;19(1).

5.InternationalSocietyofHypertensionGlobalHypertensionPracticeGuidelines.Hypertensio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lcbx/11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