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糖尿病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人群日益扩大。糖尿病足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已成为导致下肢外周动脉缺血、溃疡、坏疽的常见原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的统计,年全世界约有4.15亿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且呈不断升高的趋势,预计到年全世界的糖尿病足患者将达到6.42亿。目前中国约有1.3亿左右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并发症众多,其中约25%会并发糖尿病足。
图1:坏疽的足趾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性病变引起下肢异常(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坏死)的总称,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同时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众多,但其疗效均欠佳,尤其是重度糖尿病足(Wagner3级及以上)的患者,预后极差,需要面临下肢坏疽、感染,最终截肢的风险。
糖尿病足分级如下(Wagner分级):
0级:目前无溃疡,但伴有足溃疡危险因素;
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典型表现为神经性溃疡
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累及肌肉、筋膜或关节
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
4级:缺血性溃疡并坏疽或骨特殊部位的坏疽,常合并神经病变而无严重疼痛
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大部分或全部坏疽,病变广泛且严重;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主要原因。PAD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年龄、男性、缺乏运动、肥胖及糖尿病等。下肢动脉闭塞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和坏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同时,部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会继发血栓。目前常规治疗方式包括应用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腔内成形治疗等,其中以腔内成形治疗较为常用。但是,无论何种方式,其远期治疗效果仍然差强人意。
综上,对于下肢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保肢治疗,并使保存下来的肢体拥有良好的功能,始终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糖尿病足坏疽患者,最终只能选择截肢。
图2:截肢后的糖尿病足患者
难道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只能面临截肢这唯一的选择吗?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被用于骨科难治性创面和缺损修复的治疗,成为了足坏疽患者的福音。简单地说,生物组织被缓慢牵拉时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可以刺激组织再生和活跃生长。我们通过手术,在小腿作一个约6.0×1.5cm的截骨块,通过一种特殊的外固定架连接骨块,在体外调节缓慢的牵拉、回调搬移骨块,激活人体组织再生,可以使该区域的血管再生,微循环系统重建(疗程约2-3个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保肢概率。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适应症: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患者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充分配合医生治疗方案,以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
医院骨外二科团队在李彬院长和孙程帅主任的领导下,率先在辽西地区将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给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图3: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示意图
图4:朝阳日报报道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
病例分享:
病例:李某某,女性,42岁,右足红肿、第3趾坏疽伴高热20天入院,外院建议行中足截肢治疗。入院诊断:双侧糖尿病足,右足第3趾坏疽、感染;左足踇趾指甲发黑、糖尿病。于我院调控血糖,控制感染,行双侧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术后2个月,创面基本愈合,疼痛消失。
图5:术前大体外观
图6:手术设计与效果
图7:术后影像学资料
图8:术后2个月效果(右足趾伤口愈合,并可见左足踇趾新生指甲长出,外固定架已拆除)
温馨提示:
如果您觉得脚部有麻木感,对温度、疼痛的触觉和敏感度减退,脚部皮温凉,皮肤发白、变薄、毛发脱落,间歇性跛行,脚部的动脉搏动逐步消失等异常情况就要引起注意。建议及时来我院骨外二科门诊就诊,行血糖、下肢血管超声筛查。
秋冬季防护与注意事项:
1、控制血压、血糖,合理、均衡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宜过高,控制体重,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蔬菜,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不吸烟,少饮酒。
3、适当运动。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时间。
4、足部注意保暖,日常选择合适的、略宽松的鞋型。尽量穿棉袜,不光脚穿鞋。如有胼胝或鸡眼,医院治疗。
5、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规律,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6、不宜热水烫脚,避免水温过高,造成烫伤。一般用水触摸感觉水是温度即可。洗脚后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可适当应用护肤霜,避免足部干燥、皲裂。
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