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杭州城西的殳老师做完手术准备出院。回想起患病的日子,殳老师忍不住摇头,“整整半个月啊!晚上痛得我是彻夜难眠哪!只有一刻不停地摸脚才能稍微舒服一点。”
医院血管外科王晓栋副主任医师说,殳老师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但这次发病是由于不恰当的红外线照射,才使得病情加重,导致脚趾头发黑坏死。.
红外线理疗致坏疽
殳老师不吸烟也不酗酒,生活规律有节制。可是从两个月前开始,每次走了不到米后,她就会觉得左下肢的脚趾头轻微刺痛,到了晚上更是加重不少。由于局部疼痛尚可忍受,而且也没有头痛头晕、胸闷气急等不适情况,所以殳老师只是选择口服一些活血药物,指望着先把这个冬天撑过去。
后来,殳老师听人家说红外线理疗效果很不错,便在网上自行购得红外线理疗仪。经红外线照射理疗后,虽然自我感觉不错,但殳老师的左下肢脚趾居然出现了水泡,水泡破了以后甚至整个前半脚掌都开始发黑了。这下可把殳老师吓坏了,在家人的陪同下,殳老师急急医院检查。
通过B超、磁共振、血黏度等一系列全面检查,接诊的血管外科王晓栋副主任医师判断殳老师为左足组织坏死并伴有感染,翻看以往病史,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30余年。最后诊断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左足坏疽伴感染、糖尿病足、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
仅仅是想做个红外线理疗,让殳老师没想到的是,后果居然这么严重。
记者发现,做完手术的殳老师精神面色红润,谈吐清晰。但遗憾的是,仍有两个脚趾坏死并脱落。殳老师说:“没有截肢我就已经很庆幸了,作为一个文化人,教了大半辈子书,不懂的东西真当是不能乱用,隔行如隔山呐!”
据王晓栋医师表示,医学上将殳老师的病情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的斑块并影响到了肢体的血供,但一般不会导致肢体如此快速地坏死。就殳老师而言,究其原因还是红外线照射加重了她的病情。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的弹性、机能、代谢能力发生改变。如果将血管比作树枝,那么四肢上的血管就是根须,越接近末端越细。越细的地方极易出现供血不足,而供血不足就会导致发冷。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由于神经功能的退化,常常出现对温度等感觉的迟钝甚至下降。此时,使用红外线等热疗就有相当大的危险性。虽然红外线照射会使被照射者感觉更舒服暖和,但实际上通过热作用加重了下肢的血管缺血,从而使其加重了病情。
动脉硬化闭塞症原因很多
正常血管都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抗动脉硬化的形成,正常的血流速度对动脉粥样硬化也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所有会削弱动脉粥样硬化自我保护机制的因素都是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原因。高龄、高血压、高血糖、慢性肾功能不全、静态生活方式(每日静坐时间超过5小时)等都会导致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着。
吸烟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促进脂肪沉积在动脉内皮细胞下面形成斑块。而动脉最大的功能就是运输血液,有时候斑块破掉后会促进血液凝固从而导致斑块的变大及增厚。随之而来的就是血管会越来越狭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内皮细胞功能削弱。当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后,患者就会因为腿部供血不足而出现严重的腿部肌肉痉挛、疼痛等。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表现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动脉硬化的中后期结果。王晓栋医师表示,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早期动脉硬化可以在血管壁上看到像老虎斑纹一样的黄色纹路,在医学上称为脂纹。出现脂纹不影响动脉的功能,并且不会有任何临床表现。就这种人体自然规律的动脉硬化而言,对我们生活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但若皮肤感觉有异常,比如说脚冷、麻木、小腿酸胀,就要引起重视了。有些老人家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小腿肌肉会出现酸痛感、刺痛感、烧灼感,原地休息5-10分钟症状减轻无异样,再走后又会酸痛难受。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症状,因为它们就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表现。“行走后疼痛的这种症状在临床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是判断动脉闭塞症的重要症状之一”,王医师强调。
“一旦有这些情况临床症状会持续5年之久,虽然症状不变,但是病程却是在进展的。如果出现间歇性医院就诊,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积极配合基础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自测及过冬小贴士
据王医师介绍,老年人可以通过B超、磁共振或CT等影像学检查简明直白地判断是否患有下肢动脉闭塞闭塞症。还可以通过测血黏度、血脂、血糖、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来判定自己是否属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高危人群。
最简单方便的自测方式是量血压。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并与肱动脉的收缩压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比值。在临床上,这个比值称为踝肱指数。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0.9~1.3,低于0.9预示着下肢存在缺血情况,低于0.6则预示着缺血情况较为严重。
由于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所以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来说,冬天是最痛苦的季节。那么,该如何过冬呢?
首先是要调配好饮食,保证足够的饮水,避免不健康的饮食(隔夜菜、快餐食品、高脂肪纤维素饮食)。
坚持步行锻炼。根据国际治疗指南,老年人每个星期运动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持续3个星期以上就可以明显缓解下肢缺血的症状。
慎用热水袋、电热毯、热水泡脚等局部热疗。因为老年人本身血供有限,在一个高温环境中,氧耗量增加而血供却没有增加会使缺血症状加重。另外,老年人的神经触觉感受能力会随着机体的老化而减弱,常常是感温不准,很容易出现烫伤等意外情况。
保持足部清洁,勤剪指甲,不穿过紧衣物及鞋子等。
王晓栋医师提醒,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最好每年进行下肢动脉系统的检查,包括ABI的测定(踝肱指数测定)、超声检查等。对于青年人而言,每天坐立时间不宜超过5小时,每周保证4小时的运动时间,这样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白癜风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