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病,可表现为急性复发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关节及周围组织的红,肿,热,痛,且痛疼难忍,因此消除关节炎的症状是缓解急性发作的主要目的。临床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发于下肢关节尤其是跖趾关节,其中以拇趾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偶可同时发生多关节炎。为了便于观察,本文所选病例均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患者,临床中应用火针放血疗法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均为针灸科门诊病人。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2~73)岁,平均45.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9年,平均6.9年;属首次发作者18例,反复发作者40例。都有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患部红、肿、热、痛,伴有血尿酸增高。
1.1.2诊断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为关节急性疼痛发作,常于夜间突然发病,且体温低于38°C者;③血尿酸(UA)高于umol/L;④无血白细胞计数低下及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类风湿性关节炎;②化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③未能按照治疗方案要求治疗者。
1.2治疗方法选穴: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等,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为患侧。操作: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双足垂地,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由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针刺深度为(10~25)mm,每穴(3~5)针,每次总出血量以ml以内,达到预定值时加压止血。术后,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和针孔干燥。每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1.3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指标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标基本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68例中,治愈49例72.59%,好转16例,占23.53%,无效3例,占4.41%,总有效率95.59%。
典型病例何某,男性,46岁,工人,既往有长期饮酒史。于年12月19日,于饮酒及食海鲜后,左足部突发痛风性关节炎,其中以左侧拇趾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最为显著,局部红、肿、热、痛,呈痛苦貌。血尿酸umol/L。由家属背入诊室。
立即行局部消毒等处理后,予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及阿是穴火针放血,治疗一次后痊愈。
讨论
痛风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风湿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
中医认为是先天性脾肾功能失调,脾之运化功能有所缺陷,则痰浊内生。肾司二便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缓慢量少,以致痰浊内聚。此时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劳倦过度、七情所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等,则加重并促使痰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的痹痛,亦即痛风性关节炎。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选主穴行间、内庭为荥穴,“荥主身热”。太冲、陷谷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加足背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阿是穴),采用火针放血疗法能达到温通经络,活血祛瘀,化湿除痹,消肿止痛之效。火针放血,速度快、皮损小、疼痛轻、可达到要求的深度,且针孔畅通,能放出治疗所需血量,值得应用。
二、下肢静脉曲张火针疗法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表浅静脉(大、小隐静脉)的曲张交错结聚成团状的病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现主要介绍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本病多见于从事长久站立职业及体力劳动者,以青壮年发病居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中医称本病为“筋瘤”、“炸筋腿”或“臁疮”,多由于长久站立,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上,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
下肢静脉曲张火针疗法一
取穴:局部阿是穴、血海。
操作方法:将阿是穴常规消毒,用火针点刺曲张的静脉,或用止血带结扎病灶上方,再用火针点刺病灶,使恶血流尽;松开止血带,用毫针针刺血海穴,留针20分钟。此法一般治疗3次。
下肢静脉曲张火针疗法二
取穴:局部阿是穴。
操作方法:在患肢寻找较大的曲张血管,常规消毒后,将火针烧红后迅速刺入血管,随针拔出使血液流出,待其血尽或血色转红后按压针孔。每周3次,5次/疗程。
三、糖尿病:推荐特定果蔬饮、代茶饮、穴位摁压老是口干、口渴,竟是这个病在“作怪”!糖尿病的“口干口渴”
糖尿病,我们中医又叫做“消渴病”。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症状多表现为“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糖尿病其实是代谢性疾病,也就是能量包括淀粉、蛋白质及脂肪等物质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自身的代谢和利用,出现能量负荷过重,利用相对不足,伴有水液代谢紊乱,引起口干、口渴等水液不足的表现。
我国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糖尿病大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全球水平,患者人数达1.14亿,高居世界第一。当前发病人数快速上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给大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除了遗传性因素,进食过多,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糖尿病。
问
经常口干口渴一定是糖尿病吗?
答:并不是。甲亢、尿崩症、甲状旁腺疾病、感冒、发热等也会导致口干口渴,所以在出现症状时,要学会区分。通常情况下,糖尿病导致的口干口渴均伴随血糖异常,所以测血糖是最简单、最准确的鉴别方法。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尽快就医。
??专家提醒:有口干口渴症状不要盲目的去大量喝水缓解症状。特别是高龄老人,心脏、肾脏功能不太好,更不能盲目喝水止渴。改善糖尿病口干口渴症状可食疗、可穴位刺激患者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糖尿病之中医特色预防治疗
01
瓜果类食物
糖尿病病人可以食用苦瓜、冬瓜、南瓜、小瓜和黄瓜等瓜果类食物。能起到很好的清胃火、祛燥热的效果。?温馨提示:糖尿病病人吃西瓜时不要吃中心部位,尽量选择靠近果皮纤维含量多的部分。吃西瓜也要适量吃,控制在克以内最好。02
果蔬榨汁
用新鲜的果蔬榨汁,可改善口干口渴和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果糖含量少的水果,如菠萝、草莓、椰子、樱桃、西瓜、橙子等。果汁推荐:
莲藕荸荠汁、莲藕胡萝卜汁
莲藕具有清热润燥的功效,对于糖尿病病人的便秘、降糖都有着很好的效果。??特别提醒:尿酸高的糖尿病病人不适合果蔬榨汁。03
代茶饮
茶饮推荐:
麦冬莲子石斛茶
这款代茶饮具有滋阴益气之功效,可达润燥解渴的作用。??喝茶温馨提示:上午宜绿茶或花茶,下午宜红茶,晚上宜普洱。可以根据体质需要再适当搭配组合生姜,荷叶或者红曲,陈皮等。04
穴位按压
穴位按压也可以改善口渴症状,尤其适合一时间找不到水、感到渴但不太想或不太适合喝太多水的人群。今天给大家介绍4个穴位!地仓穴??位置:在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开0.4寸,上直对瞳孔。颊车穴??位置: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一。以上2组穴位要配合按压,先是地仓穴,再颊车穴,不能顺序搞反了!三阴交穴??位置:小腿内侧、足踝上三寸部位。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胃经分别位于小腿的内侧和外侧。拍打、按摩这两条经络可改善体内代谢和水液平衡,尤其是对于脾湿胃热导致的口干口渴,尤为适用。足三里穴??位置: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刺激穴位可短时间改善口干口渴症状,每天按压相当于吃了老母鸡。魏华,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和垂体疾病等内科内分泌疑难杂症。请问魏主任,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什么优势和特色?
中医药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不同程度作用于上述所说机制的某些环节,而并不是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因此降糖作用较慢,但作用更温和持久。
除此之外,还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针对性地指导饮食、运动疗法,以增强体质,以求接近中医学所说的“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状态,从而更好的调控血糖及延缓和防治并发症的产生。
案
例
安徽65岁的王大爷,本身患有心脏病,近来一段时间经常性感觉口渴,嗓子发干,一大早起来特别严重,一整天不停的喝水。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发现是糖尿病前期!
口干、口渴,这两个症状看起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它们和糖尿病有关。目前在我国的患病人群有1.14亿人,比例是十分之一,也就是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糖尿病,可见它的患病率是多么的高。
四、寒凝头痛:针灸,从厥阴,治寒凝头痛田某,女,29岁,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右侧偏头痛20余年。
症候:20余年来,偏头痛每半个月发作1次。屡次治疗未愈,遇暑热易发。曾服活血中药2个月,头痛1年未发(年~年);年因过累又发作。3日前因寒冷过累诱发头痛,发作较重,以右侧太阳穴沿太阳至颌下跳动性疼痛,未吃药。饮食二便正常。早年有月经不调史,3个月1行,量少。苔白,舌尖嫩红。脉沉细。
经络诊察:厥阴经、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异常。
辨经:病在厥阴经,属厥阴寒凝失畅。
选经:厥阴经、少阳经。
选穴:针刺曲泽、曲泉、太冲,右侧风池、颔厌、悬颅。
中药处方: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克,细辛3克,川芎6克,羌活6克,甘草6克,大枣6枚。5剂。
二诊:针后疼痛明显缓解,但未尽除。苔薄,脉沉。又腰痛发作,久卧后加重。察厥阴经、太阳经异常。针曲泽、曲泉、太冲、阳谷,右侧悬颅;第十七椎;肾俞隔姜灸3壮。
三诊:头痛已基本缓解,过累后小痛。近日咽痒而痛。针曲泽、曲泉、列缺。方药同上。
四诊:因工作过累又发,已较前轻。察太阳经异常。月经延后2个月。取后顶、阳谷、天柱、阴谷、太溪、三阴交、太冲、关元。
中药处方:葛根12克,羌活6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细辛3克,甘草6克,大枣5枚。7剂。
疗效:治疗1次以后偏头痛明显减轻,再巩固5次以后头痛未再发作。但由于工作压力、月经或疲劳等原因偶发,比以前轻,不用服止痛药,不影响正常生活。
医案解读患者偏头痛源于工作压力,经常出差和熬夜,年因过度疲劳又发作,遇寒冷加重。
按经络的循行联系常常会判断患者应该在少阳经出现异常,但经络诊察却发现以厥阴经异常为主,除颞部的少阳经于右侧颔厌、悬颅处酸痛之外,少阳经四肢的经络无异常反应。此为寒凝于厥阴经导致厥阴经的气机失畅。
厥阴经为三阴之里,主阖,是身体阴分最里的空间,有提纯、净化、澄清、安宁的功能。厥阴经承接风气,可育阴养血,行血散风,但需要安宁才能实现它的净化功能。
由于患者过度疲劳,不仅耗气耗血,亦扰乱厥阴经的宁静状态,因此厥阴经净化和疏泄阴血功能失常,血行不畅。一遇寒冷,血虚则风寒易侵入,寒主凝,引起头痛;风主动,则有跳动感。
由于厥阴经与少阳经相表里,厥阴经属本,少阳经为标,则头痛表现于少阳经太阳穴处。患者头痛日久,为慢性疾病,病属虚象。若患者有偏头痛伴有目赤、心烦、口苦等症,并且经络诊察发现少阳经异常,则提示少阳经相火上亢,可取少阳经的腧穴,如外关、足临泣清少阳热。
引导本病治疗思路的重要线索是:患者从小月经延后。足厥阴肝经藏血的功能与月经关系密切,肝的疏泄功能有障碍,不能正常的藏血、净化血和分配血,则月经延后。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细则血亦虚。
治疗先取曲泽、曲泉,厥阴经的两个合穴为主。合穴能调节本经的气机,调理经气的升降,疏泄厥阴。配太冲,为足厥阴经的原穴,可温养阴血,补肝血,益肝气。配右侧风池、颔厌、悬颅。风池为足少阳经的穴位,能散寒疏通少阳。悬颅、颔厌为局部穴,患者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取此二穴能立刻缓解症状,可疏通局部的气血流动。
《百症赋》记载此二穴的作用:“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5剂中药,以当归四逆汤化裁,去通草,加川芎、羌活,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以曲泽、曲泉为主穴继续治疗3次获愈。30年顽疾竟以4诊收效。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