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医院麻醉科陈珺珺、薛张纲*,本文已发表在《麻醉学大查房》年第3期上。
摘要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PVD),这类患者通常合并多系统动脉粥样硬化。除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外,由于存在严重的下肢缺血,对这类患者还需行外周血管再通术(PVR)。心脏事件发生风险为术前评估重点,适当的术前干预对于高危患者是有益的。由于这类患者通常正在接受抗血栓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故麻醉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到凝血方面的影响,并应掌握行区域阻滞的适应证,特别是行椎管内麻醉及深部神经丛阻滞的时机,以免引发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完善的术后镇痛可以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但是全身使用阿片类药物通常镇痛效果不佳,抗血栓治疗又限制了硬膜外镇痛的应用,故股神经阻滞可能会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术后镇痛方向。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因“右下肢疼痛2周余”入院。
入院查体:血压/70mmHg(1mmHg=0.kPa),心率(HR)82次/min,呼吸频率(RR)19次/min,心肺听诊无殊,双侧桡动脉(+),双侧颈动脉(+)且未闻及收缩期杂音,双侧股动脉(+),右侧腘动脉(-),左侧腘动脉(+),双侧足背动脉(+),双侧胫后动脉(-),双下肢皮温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患者1个月前接受右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否认心肺脑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病史。
入院诊断:右下肢动脉取栓术后,右股动脉血栓形成。
诊治经过:入院当晚,患者在家洗澡时出现胸闷、晕厥,至我院急诊科。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和右室心肌梗死,拟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见左主干开口狭窄70%,左回旋支开口及近段狭窄80%,右冠近段完全闭塞,急诊行右冠介入治疗,并建议择期再行左冠介入治疗。术后给予阿司匹林m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d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U/d,他汀类调脂药稳定斑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控制血压,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控制心率。患者下肢疼痛明显,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保守治疗无效,故急诊行监测性麻醉管理(MAC)下左股动脉穿刺、右下肢动脉造影+溶栓术。术中动脉造影可见右股动脉及股深动脉通畅,股浅动脉远端造影剂截断,腘动脉显影延迟;放置溶栓导管,给予注射尿激酶25万U,再次造影示血栓全部溶解。术后给予肝素钠、尿激酶局部持续泵注。术后患者主诉下肢及伤口疼痛,给予患者自控镇痛(PCIA)治疗,配方为:0.5mg/mL吗啡,背景剂量为1mL,单次给药剂量为4mL,锁定时间为10min。患者术后多次接受右下肢动脉造影+溶栓导管重置术。入院15d晨,患者再次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入院19d凌晨,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医治无效死亡。
2.麻醉管理
2.1术前评估
2.1.1实际麻醉术前评估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因“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入院。结合患者1个月前接受右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既往无心肺脑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病史,初次入院时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病情分级为Ⅱ级,围术期心脏事件风险低,考虑为低危患者拟行高危手术。但患者入院当晚即出现急性下壁和右室心肌梗死,急诊行右冠PCI;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持续加重,保守治疗无效,故术后7d急诊行下肢血管再通术;综上,患者围术期心脏事件风险显著增加,为高危患者行高危手术。
2.1.2术前评估分析
严重下肢缺血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下肢慢性缺血,可继而引发下肢静息痛、溃疡或坏疽。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PVD)患者常伴发严重的多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故对这类患者进行麻醉具有挑战性。这类患者常合并有以下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肾血管病变以及与吸烟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仅约8%的PVD患者未合并冠心病,60%的PVD患者合并严重的冠心病,但是由于跛行、关节炎、截肢和全身乏力等活动受限的原因,冠心病症状可以不典型[1,2]。PVD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极大,这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表1概括了PVD的常见治疗方法。
急性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突然出现皮肤苍白、无脉、感觉异常或疼痛等,这类患者的死亡率更高(30天死亡率25%),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肌缺血或肺部并发症,老年患者、既往有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或心衰患者预后更差。不同于慢性下肢缺血,急性下肢缺血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在6h内恢复下肢血供。综上,对于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应给予治疗剂量的肝素、血栓处溶栓、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或旁路术。
2.1.2.1术前心脏事件发生风险评估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学会(AHA)对围术期心脏事件危险进行分层,外周血管再通术(peripheralvascularrevascularization,PVR)属于高危手术,其心源性死亡或非致命心肌梗死的发生率5%[3]。下肢血管再通术30天死亡率为5%~8%;严重的需要急诊手术下肢缺血的死亡率更高;慢性下肢缺血的长期生存率也不容乐观,12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35%[2]。
对心血管系统进行评估和适当干预很重要,但不应延误处理危及生命的急性下肢缺血。对于这类患者,评估要点包括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合并症及活动能力等,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肾功能、心电图(ECG)和胸部X摄影检查等,其他的检查包括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等。
根据病史判断患者的心脏情况是否稳定,ACC/AHA指南将患者围术期心脏事件发生风险进行分层(见表2)。如果对患者体能进行评估,当体能小于4METs(如在平地行走不足4英里/h,不能登上一层楼,不能干重体力的家务活如拖地),围术期心脏事件发生风险进一步上升,长期生存率下降。
ACC/AHA指南建议[3],对于择期行PVR的中危患者,术前应对心血管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无创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放射性核素扫描+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等。由于很多PVD患者运动不能,因此可考虑将超声心电图+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作为检查手段;对于有阳性结果的患者,在决定是否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再通术时应权衡利弊。对于5年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或2年内接受PCI且无临床症状患者,可不再进行心脏评估。最近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再通术后立即行PVR会增加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风险,因此除急诊手术外,建议PVR推迟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搭桥后4~6周,以利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的修复[4]。尽管对于很多接受PVR的患者,不建议在术前行冠状动脉再通术,但对于高危患者,适当的术前准备是有益的。
2.1.2.2凝血功能的评估
由于PVD患者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且术前可能已接受保守治疗,因此在术前应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末次用药时间[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华法林等],以及患者最近的凝血功能情况,这有助于麻醉方式的选择。
2.1.2.3术前准备
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和胰岛素控制血糖。最近有研究表明,术前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围术期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可以提高高危患者围术期及长期生存率[5]。在术前数天至数周开始口服β受体阻滞剂,通过滴定调整药量,维持静息状态下心率50~60次/min。对于PVD患者,术前给予他汀类药物也可改善长期预后[6]。
2.2术中管理
2.2.1实际麻醉术中管理
对于本例患者,选择MAC下行左股动脉穿刺、右下肢动脉造影+溶栓术。入室后给予面罩吸氧,warm-air局部保温,无创袖带测量血压,心电图(Ⅱ、V5)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入室血压/80mmHg,心率80次/min,窦律,SpO2%。开放外周静脉后给予吗啡2.0mg,右美托咪定0.4mg·kg-1·h-1持续泵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目标血浆浓度1.5mg/mL。手术时间2.5h,术中给予乳酸林格液mL,术中出血少,术毕尿量mL。术中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2.2.2术中麻醉管理分析
2.2.2.1围术期的管理目标
2.2.2.2监测
2.2.2.3麻醉方式的选择
2.2.2.4抗血栓治疗与区域麻醉
2.2.3本例患者的术中管理实践总结
2.3术后管理
2.3.1实际术后管理
2.3.2术后管理分析
2.3.3本例患者的术后管理实践总结
(以上内容略,详见全文)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