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原创买建修继承先辈遗志,牢记医乃仁术

买建修,男,回族,大专文化程度,出生于年12月,回族,祖居在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现居住在河南省郑州市,现任周口市买氏中医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外科主治医生、郑州安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和技术总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买氏中医外治法代表性传承人。

周家口,即今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所辖的川汇区,位于沙河、颍河、贾鲁河的交汇处,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姓氏之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周家口商埠形成始于明朝而盛于清朝,它是黄淮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北航南运的咽喉要道。数百年来,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买氏中医便发源于此。买氏中医,基于中医理论,将中医外治法应用于临床,故又称买氏中医外治。现已传承九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买氏中医外治发源于周家口,影响至河南省、安徽省界首方圆地区,它以医术精湛、疗效独特誉传四方,于年12月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年11月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买氏中医传承史

中医外治疗法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包括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不废外治”之说。

中医外治这一名词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其后历代医家著作中多有涉及,但其研究范围及概念一直不十分明确。至清中叶,《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相继刊行,至此外治理论趋向成熟,中医外治的发展也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但关于外治仍无确切的定义。

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买氏家族由河南省孟县(今孟州市)桑坡镇迁居周口。买氏中医外科创始人买庭正,年轻时才智聪颖,勤奋好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御医的指点,并获得御医馈赠的医书《御纂医宗金鉴》和《校正本草纲目》(现仍保存在家中),在这之后潜心钻研,逐步掌握医理,善治无名肿瘤、恶疮疔毒等症,认症处方,而不墨守成规,有贫困患者付不起药费,对这些患者不论民族免费给他们治疗,其医德众口皆碑。

后来这门中医技术传到了买锡冕(第三世传人)的手上,这也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传承人,他总结前人的制药经验,对制药方法进行了规范,在他的亲手调教和后辈人的努力下,买氏中医进一步发扬光大。

买氏中医外治法发展到顶峰是在第五代传承人买兰芳时期。民国初年,袁世凯的婶娘得了“搭背疮”,病情危重,把几十位名医请到家中无人敢开药方治疗,唯有买兰芳(第五世传人)出方抓药,细心调治,不久痊愈,袁氏家族为感谢买氏中医,由袁世凯亲笔题字“术坛岐黄”并赠送匾额,袁又号召附近富商捐款建了买氏楼院(这块匾“文革”时被毁,楼院因年八一路拓宽而拆掉),周口沙北韭菜庙清真寺碑文“淮阳名家世业岐黄”是对买氏中医技术的褒奖与肯定,碑文年份显示大清同治五年,也即公元年,正是买氏中医外治法传承到第五代买兰芳时期,这也说明了买氏中医技术在那时就已盛名黄淮大地。

据买建修医生介绍,第五代传承人买兰芳医术和医德的事迹在买家代代相传。买兰芳诊断疔毒时,甚至不用给病人把脉,仅从人的面色就能断定。有一个关于买兰芳治疗疔毒的故事:有一天,买兰芳老先生坐在树底下乘凉,这时候,有一个担着挑子卖东西的人走路经过他旁边,站在路边歇了一会儿,买先生就看出来了,对这个人说他现在病得不轻,并且已经很严重了。但是这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症状,并不相信先生说的话,就挑着挑子回家去了,(买兰芳先生)回家以后,老先生专门派人去问那个人是哪个庄园的,想看一下他的情况如何,第二天去打听的人回来说,那个人已经去世了;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老先生医德方面的,先生对待富人穷人的态度是一样的。那时买氏楼院还在,县太爷得了病,买兰芳就把楼院的东厢房腾出两间给他住,在这两间厢房后面的屋子里,还住有一个病人,他与县太爷得的病相同,但他来自农村,没钱买药,买兰芳老先生就把县太爷治病剩下的药,给这个人用,最后两人的病都治好了,那个人的药钱分文未取。

在后来第六代传人买祥臣、买春华、买德运兄弟三人及第七代传承人买文华、买文轩兄弟二人的一起努力下,买氏中医外治法在当地树立起口碑,许多人慕名而来。

当时找买文化看病的人范围比现在要广的多,有从东北来的,也有北京的,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有十来个省,那个时候他父亲擅治脱疽症,也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效果很好,名气也很大。

买文化也继承了买家传承下来的“有钱没钱,只管治病”,病人来了之后,先给病人看病,有钱就拿钱,没钱就算了,当地的人们非常尊敬他,最让买建修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即使父亲带着他去饭馆吃饭,老板娘看到他父亲来了都会热情地上前迎接。就在那时,买建修下定决心希望能向父亲的医德与医术看齐。

第八代传人学传并举

第八代传承人买建修从10岁起跟随父亲买文化学习中医外治疗法、膏药的制作工艺、药物的炮制等技艺。在治病过程中,按病的种类进行区分,讲究对症下药,首先学好中医理论,从小就背医书,接下来就是中药的炮制、中医的手法技巧、熬制膏药的方法等这些都是他父亲亲手教给买建修的。买建修从小就熟读祖传医书《御纂医宗金鉴》和《校正本草纲目》,从苦读医书开始学起,每天吃饭前都要背一大段医书才准许坐下吃饭,接着是学习这些中医药的炮制技巧,买建修都是在父亲的带领下一点点耳濡目染学习的,在他记忆中,很小的时候,买建修的父亲就会带着他亲自去炮制药物,因为中医讲究制药的时间,往往都是在晚上大概12点的时候,老父亲叫他起床,说“走吧,开始制药了”。

13岁时,买建修在父亲的指导下做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手术,那次手术也是在父亲的逼迫下做了首次尝试,父亲把病人麻醉好之后将手术刀递到了少年买建修的手中,那次手术他十分害怕,生怕出现一点失误,不过幸好最后手术没发生意外,后来,他又跟着父亲做了几次手术,经历了几次之后技术得到提升,到了17岁,他就能够独立做手术了。

年,买建修18岁的时候参加工作,是在周口市南郊乡卫生院,至此买建修对于买氏中医的学习可以说真正能够应用于临床,但他谈及自己中医学习时曾谦虚地说道“中医是博大精深的,是学无境止的”;年家人将他送到周口市卫校(前几年已合并到周口市职业学校)学习,年,又在河南省在中医学院举办的中医师培训班上了一年学,年,医院工作,后又在年,调到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在历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中,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买建修医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心得,他认为,需要用中医的内治配合中医的外治,治疗效果最好。多年来买建修潜心钻研,继承买氏中医学术经验,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家传秘方进行研究,申报课题,从事中医外治三十多年来,治疗垂危病人无数,受到广泛好评。

买建修是一位善于分析总结医学理论的当代中医,从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中医疗法治疗脱疽二例》,年之后陆续与其他作者合作或独自发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临床观察》《消积散结膏》《乳痹散结膏》《乳癖散结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例临床观察》《乳癖祛痛贴治疗乳腺增生症例》《胃苓汤合柴胡疏肝饮加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4例》《解毒化疽膏治疗糖尿病坏疽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PICP、PⅢNP、TNF-α水平影响》《乳癖散结膏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湿性愈合与煨脓生肌相关性探析》《刺络外敷中药法治疗下肢丹毒52例》《乳癖散结膏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例》13篇论文,详细阐述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将中医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买建修热心公益事业,从年之后,连续搞了三年的买氏中医外治法培训和义诊活动,每年培训不少于0人,义诊所涵盖的地区有3个军区的边防部队、社区、周口市和郑州市的清真寺,边防部队捐献药物达30万,其他费用约6万元,在他看来,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传承中医文化,更能践行买氏代代传承下来的医德:医者不仅要有一门仁术,更要有一颗仁心。

中医外治发展现状

时经二百多年,买氏中医外治法各类家传秘方都来自临床实践的积累验证,并在临床中加以改进和提高,目前已臻成熟具有特效。外治主要体现在治疗疮疡、肿毒、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坏疽)、乳腺病、疔疮、无名肿毒、瘩背疮(背部蜂窝组织炎)、腰瘘、(腰部深度脓肿)、贴骨瘤(骨髓炎)、颈、肩、腰腿疼、肿瘤疼痛及各种癣症等外科疾病。中药采用纯中药加工制作丸、散、膏、丹、膏贴(软膏、硬膏)、熏洗、涂搽、药浴等药物。对药材的选材、炮制的标准、加工的时辰,辅料的选取、制作的方法、储存的条件,应用的技术等都有明确的要求,炮制加工制作工艺科学,配方独特、疗效显著。

买氏中医外治法讲究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病症,采取有针对性的中草药配方,运用买氏具有独创性的中草药泡制方法制作丸、散、膏等药物,实行内外兼治、标本同治,是对人体有机运转过程中产生障碍出现不良症状后针对外在症状通过药物治疗达到外治症状内调机理的治疗方式实现治疗目的。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的药物采用纯中药,通过精心炮制,用传统工艺精心熬制而成。这些熬制技艺是买氏家族九代人智慧的结晶,是蕴藏在民间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新药开发和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买氏中医的乳癖散结膏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风湿止痛保健膏和乳癖散结保健膏被省主管部门批准,行销全国。

买氏中医外治历经九代,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历代买氏传人恪守“医者应以救治病人为己任,不能以金钱报酬置人命于不顾”“讲信义、重人和、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传统家训,遵循着“修合无人知,存心有天知”的自律要求,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确保了买氏中医外治的长盛不衰。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的《川汇区文史资料》中对买氏中医行医济世之德行存有记载,韭菜庙清真寺那块刻有买氏“世业岐黄”的石碑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

然而,当今中医外治的发展虽然如火如荼,但是中医外科行业与以前相比发展缓慢,这是因为中医外科与中医外治不同,它们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买建修对此种中医发展的现状也较为忧虑,以前乃至现在可能有人把中医外治等同于中医外科,实际上并非如此。中药外治疗法是中医采用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给药途径,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疗法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内治疗法联系在一起的。根据病情轻重可有所偏重,或以内治为主或以外治为主。可单独采用内治或外治,又可内外兼治同时并举,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外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贴膏药:膏药分为硬膏、软膏;洗剂;熏蒸;针灸;针刺;手法治疗包括按摩,这些都属于外治,而内治就是口服给药。

对于如今中医发展缓慢的问题,买建修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医外科从业人员数量没有达到市场需求,另外就是中药制剂逐渐萎缩,希望国家加大对中医的支持力度。

目前买建修主要的徒弟是他的侄子、女儿和孙子,他的家人们都想尽最大力量将这一门医术传承下去,买建修对他们最大的要求是要把医德放在第一位。

买家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约有10人,分别是买建修的两个哥哥、姊妹们和孙子们。他医院里工作,医院工作或自己开门诊,在整个传承的过程中,从买建修这一代传承人向上追溯,传给女性的基本没有,据买建修说,这可能也是主要为了让买氏家族这门医术一直传承下去,以免让外人学到。但是现在为了让买氏中医发扬光大,让中医外治法传承下去,他自己办有培训班,若有想从事的人都可以参加培训,对于性别、年龄等也都不再有什么特殊要求,只希望能够将买氏中医发扬光大。

传统中医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在加工、制作和使用上产生了一些变化。传统中药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糊等,有些剂型因为制备和使用很不方便,已经很少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产生了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等,这些剂型大多也可为外治所用,如注射剂可用来雾化吸入,可用来直肠给药等。以买建修医生研制的膏药为例,传承了传统中医的制作工艺,用黄丹做基质,麻油泡中药熬制,现在以热熔胶配合现代工艺熬制。买建修先生把家传秘方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主要治疗中医外科疮疡、疔疮、瘩背疮、对口疮、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翻花疮、久不愈合的溃疡、褥疮、糖尿病坏疽、乳房疾病等,特别是对乳癖(乳腺小叶增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并已发表多篇论文。

年买氏中医乳癖散结膏治疗乳腺增生病作为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示范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买氏中医在年被周口市川汇区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被河南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买氏中医外治第八代传人买建修先生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买建修先生前后将买氏中医乳癖散结膏、消积散结膏、筋骨镇痛膏三项秘方申报了国家专利。年,为了使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买氏中医外治第八代传人买建修与上海沪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签订了永久合作协议,投资开办了郑州安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弘扬民族文化,让买氏中医外治在现代科学的推动下得到长足发展,并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他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工业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买医院正在建设中。

买建修认为申请非遗之后对于中医的传承和保护实际上起到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对中医文化的发扬传承也有很大影响,据他介绍,政府对中医扶持力度加大,人们对中医了解也更多,这几年搞义诊,地方政府都有参与帮助维持秩序,许多村民都会来到他们这里来看病,人们对买氏中医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义诊了解的。

但买建修医生也有自己的遗憾,就是买氏家族有一门失传的技艺至今没有研究出来,这门技艺叫作“移柳”,所谓“移柳”的意思就是一个疮长在身体某一部位,运用这个技术能够将它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那是在第五代传承人买兰芳时期留下的一个文字记载,之后就失传啦。买建修的父亲临终前嘱托他研究“移柳”技术,但是买医生下了十几年的功夫,还是没能研究出来,据买医生说,这个很难,依据现在的科学知识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买医生对于这门技艺充满了期待,如果能研究出这门技艺的话,那就可以把人身体里面的病症转移到人的身体外面来了,对于难以直接治疗的患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福音了。

?end?

文章来源

河南全民阅读

河南全民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lcbx/10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