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糖尿病足的“大名”,不少患者甚至谈之色变,觉得只要患上糖尿病足,就意味着自己要被截肢了;
那么,糖尿病足到底应该如何治疗?
患者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截肢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者通常为糖尿病史超过5年的人群,发病原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轻微外伤、足畸形、水肿、缺血性病变、胼胝和感染等;
糖尿病足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周围血管病变,在处理上也比较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那么,糖尿病足到底应该如何治疗呢?
治疗糖尿病足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全身基础性治疗
全身基础性治疗包括血糖、血脂和血压的控制等;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和关键;
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使用胰岛素尽快控制血糖;
同时,患者还需要根据医嘱,选用合适的降压药和调脂药,把血压和血脂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的病理基础之一,患者应该接受患肢的血管造影检查,如果血管出现明显阻塞,应考虑放置动脉支架。
2.创面感染治疗
糖尿病足合并感染者应该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及早接受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以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3.外科治疗
患者在经过各种创面的积极处理后,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彻底清创。
如果各种治疗方法均不成功,或不截肢将威胁患者生命,截肢就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不过,截肢需要谨慎,以免影响患者日后的正常生活;
在截肢时,医生会根据血管造影或多普勒检查结果,尽量为患者做下肢较低水平的截肢,以尽量保持患者的下肢功能;
在截肢之后,患者也需要坚持进行基础、有效的治疗,以免伤口难以愈合。
糖足早期的3个症状,每个糖友每天都要检查一下糖足占截肢一半
在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48%是糖尿病足患者!
由于血管病变造成供血不足,由于神经病变造成感觉缺失,并且合并感染的症状在临床上就叫做糖尿病足;
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的定义,糖尿病足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血管;
第二个因素是神经;
第三个因素是感染。
多种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糖足的原因是因为多种代谢紊乱;
包括血糖高,血压高,供血不好,另外血脂高,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堵塞血管,因此容易导致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一个发展过程,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一直在发生,到一定程度变为糖尿病足;
警告!如果你的脚出现这三类症状,就要小心了!
糖足早期的3个症状
一、间歇性跛行
由于血管不能很好供血,因此不能长时间走路,行走一段时间后足部会感到疼痛难忍,必须停下休息;
如果此时坚持行走,会发生跛行,休息后可恢复;
这种情况称为间歇性跛行,说明血管已经堵塞60%~70%。如果血管进一步堵塞,堵塞到80%~90%时,将发生“休息痛”。
二、休息痛
休息痛是在不需要走路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血管供血不好,患者会彻夜难眠,疼痛难忍;
再进一步发展,足部将发生破溃,形成坏疽。
三、足部异常
皮肤干燥、无汗、变脆而无弹性、变薄、苍白。感觉异常:手足麻木、刺痛、烧灼感、严重时感觉丧失;
足下垂颜色变化:足下垂时,微血管扩张,动脉血压低,血流缓慢,皮肤较薄呈紫红色,如将下肢抬高30~60秒,见足背面明显苍白;
每天检查双足
1、足部颜色
检查足部的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如果动脉缺血,抬起足部,其皮肤颜色会变白。足部下垂,静脉不好,足部皮肤会变为紫色。
2、足部感觉
检查足部感觉是否异常,日常可以用棉丝或尼龙丝刺足部,以此检验足部感觉。如果感觉不好,缺乏保护,足部容易破溃。
3、足部毛发
还要检查足部的毛发完整性,营养不良会致足部毛发脱落。
4、足部破损
要经常检查足部有无破溃、出血。
日常预防糖足
1、每天温水洗脚
每天用温肥皂水洗脚,洗净后及时擦干;
由于糖友脚部对水温不够敏感,水温过高容易造成烫伤;
所以每次洗脚之前最好用手试一试水温,温热即可;
每次洗脚10至20分钟即可,切勿久泡;
另外,糖友如果发现足部皮肤破损、大疱、水痘、脓疱疮及烧烫伤情况,切勿洗脚。
2、小心修剪趾甲
洗完脚之后,糖友的趾甲最好修剪成方形,但不要有尖角,否则容易刺伤周围皮肤,导致嵌甲;
另外,脚上硬结(老茧)应请专业医生处理,不要擅自剪割,如不小心就很容易伤及脚部,导致溃疡、感染。
3、防止真菌感染
脚部潮湿容易滋生真菌,引起感染。为了防止脚部真菌感染,运动鞋里可以适当喷洒点含有托萘酯或咪康唑的喷剂;
爱出汗的糖友可在洗脚水中加入少量醋,以阻止真菌生长,预防脚气发生。
4、穿浅色棉袜
糖友选择浅色袜子更容易发现脚部是否存在出血点。糖友不宜穿干得慢和不利于潮气散发的%纯棉袜;
最好选择透气性好可防真菌滋生的混纺袜子。
-END-
三高等慢性疾病导致脑血管病的致残率高,一旦得了脑血管病以后,50%以上都有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非常差,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效果比较差。慢病人群务必加强防治!
关于三高调理问题可随时咨询廖先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