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血压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患本病的几率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肌弹力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肢体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等)。当累及四肢动脉时,即形成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发生在下肢。此类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以动脉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造成肢体远端供血不足、血压下降而产生缺血症状为主。
由于下肢血压下降、血供障碍,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和下肢疼痛,即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的特点包括:①步行一段距离时发生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②疼痛持续存在,直到患者站立休息一段时间,表现为“行走-疼痛-休息-缓解”重复规律;③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距离逐渐缩短。若管腔完全闭塞时尚可产生坏疽。
因此,有人提出,对于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最好测量四肢血压,以排除是否存在下肢血压下降的情况。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第五次预防学术会议指出,50岁以上或冠心病中、高危人群应将测量四肢血压作为常规检查,而对于健康人也应在测量上肢血压的同时定期增加测量下肢血压。正常情况下,同侧下肢的血压一般比上肢高出20~40mmHg。但当下肢血压低于或者等于上肢血压的时候,往往提示存在动脉硬化、动脉狭窄等病变。
一个与下肢血压密切相关的检查指标: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近几年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ABI即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国内外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ABI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心血管领域,同样发现ABI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升高。
ABI的测量非常简单:先测量双侧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并取其平均值,再测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取其中的高值作为踝部收缩压;最后用选定的踝部收缩压除以选定的肱动脉收缩压,所得的值即这一侧的ABI。双侧下肢的ABI均需测量。ABI所基于的原理是动脉狭窄达到临界水平并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的降低,其降低程度大致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ABI定义的正常值为1.00~1.40,≤0.90定义为异常,0.91~0.99为临界,>1.4表明血管严重钙化或弹性减低。测定ABI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判断从心脏到踝部之间是否存在严重循环阻塞性疾病,②对阻塞严重程度提供初步评估的依据,③有助于鉴别诊断,如患者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疼痛,ABI可以正常或踝部动脉压力与症状不符,④可用于预测肢体存活程度、伤口愈合情况和患者生存率,⑤可用于检测无症状肢体的血管病变。
若患者发现下肢血压降低,并存在下肢发凉、怕冷等表现,医院就诊,完善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切莫盲目行热敷、烫洗、针灸、理疗等措施。对于明确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外周动脉疾病者,其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非药物治疗即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步行锻炼和足部保健。药物治疗除了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外,还包括改善肢体缺血。血运重建则包括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外科手术治疗。
此类疾病重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包括改善患者肢体症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在本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①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在应用抗血小板、降脂、控制血压、改善循环等西药的基础上,辨证给予中药以活血化瘀、改善症状;②手术与药物相结合,在围手术期给予中医中药治疗,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手术的治疗效果;③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在内服药物的同时,配合中医外治疗法,如箍围法、熏洗法等,可以促进患肢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并有消炎祛腐、促进创口愈合的作用。
作者简介:
刘明,医学博士,山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诊时间:
西区:星期二全天
东区:星期三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