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早晨遛弯,走几步就累,时常屁股疼或腿疼,但是歇一会儿就好了?
◆就算不是冬天,脚也有些凉,有时还会发麻?
如果你出现过以上的情况,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是因为年龄大出现的普通腿疼,这很有可能是你的下肢动脉堵住了!
之前科普的大部分是心脏、大脑这些人体主要器官的血管疾病。我们都知道,大脑的血管堵住了会发生脑梗;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堵住了,则会发生心梗。
但是我们人体血管遍布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会不会堵呢?如果堵住会不会很严重?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个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的下肢动脉疾病!
详细了解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种,外周动脉疾病指的是除心、脑血管以外的动脉疾病,包括颈动脉、四肢动脉、内脏动脉等因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狭窄和阻塞性病变。
但由于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在下肢,所以,外周动脉疾病也常常指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及闭塞,使得下肢血流减少产生的肢体缺血症状。年龄增加20岁,发病率高6倍
下肢动脉疾病有几个高发病率的特点,详细了解可以提前预防。
高发年龄
下肢动脉疾病专盯老年人,多数在60岁后发病,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德国的一项研究中,45~49岁的男性患者中,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3%,在70-75岁患者中则上升到18.2%。女性对应的患病率分别为2.7%和10.8%。这相当于年龄增长20岁,患病率足足长了6倍!
高发部位
下肢动脉疾病可发生于下肢的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等,但以股动脉、腘动脉占比最高,达80%~90%。
高发人群
除了年龄增加会导致发病,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和高半胱氨酸血症等都可导致发病率增加。吸烟会使发病率增加2~5倍,糖尿病会使发病率增加2~4倍。4大症状要警惕
有些患有下肢动脉疾病的人没有症状,出现症状的患者会有以下几个典型表现:
肢体麻木、疼痛:跛行和静息痛比较常见,跛行指因运动导致的下肢疼痛,休息时可以减轻。静息痛即在非活动状态下出现疼痛,多在病变进一步加重导致血管闭塞时出现。疼痛的部位与病变的血管有关,常见的小腿疼痛常为股、腘动脉狭窄病变所致,脚踝、脚趾间歇性跛行多为胫、腓动脉病变。近心端动脉闭塞,会出现行走时整个臀部和下肢均有酸胀、乏力和疼痛感。
皮肤颜色改变:患病一侧的脚和脚趾在抬高时苍白,下垂时潮红、发紫。
皮温下降:两侧肢体皮肤的温度不同,患侧脚变凉,若股动脉、腘动脉硬化病变时,会出现“充血膝征”,即患侧膝盖比健侧膝盖温暖。
坏疽和溃疡:病情发展导致缺血程度加重时,患肢皮肤、肌肉可能出现营养障碍,表现为脚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薄、亮,毛发稀疏,伤口不爱愈合,严重时有水肿、坏疽和溃疡(较少见)。掌握自检方法,早分辨早治疗
下肢动脉疾病患病后因肢体疼痛等会一定程度影响日常活动,严重时会出现坏疽和溃疡,可能导致截肢而致残。一旦发生外周动脉疾病预示着身体其他动脉也可能出现粥样硬化,若病变血管是心脑血管,则非常容易出现心梗、中风等高危事件。
因此,日常生活中若走路时出现间歇性下肢疼痛,怀疑是下肢动脉疾病时可以自行检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1、摸脉搏:下肢动脉疾病会引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以通过触摸大腿根部和足背的动脉,如果能感觉到两侧搏动的力度、频率不一致,则考虑下肢动脉疾病。
2、肢抬高:把肢体抬高1~2分钟,若肢体从高处下垂到肤色变红时间10秒,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3、摸皮温:两只脚皮肤温度不一致,一边凉一边热,凉的那边很可能有问题。
4、压趾尖:按压脚趾甲或前半部分脚掌,如果颜色恢复时间2秒应考虑为缺血。抓住病因,提前预防
前面我们提到过,造成下肢动脉疾病的原因是动脉硬化,除了年龄增长,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和高半胱氨酸血症等都是可以引起外周动脉硬化的因素!
在高发年龄之前早早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1、戒烟;
2、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
3、坚持运动,每周4-5次,每次30~45分钟,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减;
4、控制血脂、血压;
5、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细粮搭配饮食;
6、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腰围。
7、若出现跛行、肢体疼痛、医院检查。
下肢动脉疾病虽然会引起腿部疼痛,但常常因疼痛的严重程度不足以引起患者的重视,或者因为休息后就缓解而耽误病情,核桃在此提醒大家,一旦发现下肢有任何不适,医院检查,防患于未然。
专家推荐
疾病
如果您有更多疾病相关问题
可直接留言或发送后台消息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官方预约咨询挂号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lcbx/1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