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健康全球超4亿人有这种病有四种人患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甜蜜的罪过”

据统计,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4.15亿人,也就是说每11个人里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预测到年,全球将会有6.42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将达到1.51亿。

此外,中国糖尿患者位居世界首位,趋于年轻化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饮食结构等因素,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1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糖尿病消费群体量大。数据显示,年,我国有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40.8%的人年龄低于60岁,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人体胰腺中的胰岛素合成细胞(b细胞)被破坏就会引发型糖尿病。尽管此类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患者,但是它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此类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占总糖尿病病例的10%。

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消失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很多,常见十大信号

1、经常口渴:这是糖尿病最先出现的症状。时常感到口渴,并且在夜里发生口渴的次数明显增多,喝下去还觉得喉咙发干,过去不大饮水的人,忽然变得时常渴得无法忍受。同时,喝水量比平时多。

2、排尿次数逐渐增多:开始时是夜间尿增多,逐渐白天排尿次数也明显增多,由1次变为2--3次,尿量随之增加,每日能排-毫升尿。

3、饥饿感:不管吃多少,总觉得饿,并且喜欢吃甜食。

4、身体懒倦,耐力减退: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增多,但不能供给组织细胞的需要。

5、体重下降或胖人变瘦:人开始消瘦,体重下降,也是糖尿病的信号。

6、身上发痒,但是却没有发现其他疾病,饮食未减,甚至增加,并反复发生化脓性皮肤感染,这是糖尿病的特异性表现。

7、异常感觉:手足麻木、肢体发凉、疼痛、烧灼感、蚂蚁行走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等。

8、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9、男子出现阳痿,少数人初起时可能会出现勃起更有力,但不久即发展成阳萎;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

10、牙槽溢脓:这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现象,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信号。如果你发现以上10项信号中的3项以上,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日确诊,及时治疗。

糖尿病治疗误区

误区一: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

有些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后就什么都不敢吃了。每天只吃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如豆面、莜面、杂面、燕麦等充饥,希望以此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的含糖量都在60%~70%左右,只是难以吸收。长时间进食这些食品,易导致病人的营养障碍,使病人日渐疲乏、消瘦、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由于这样一味追求饮食控制,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营养缺乏症。同时因为营养摄入不足,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误区二:只控制主食,副食可以多吃

副食中如肉、蛋、奶等虽然含糖量不高,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可转变成葡萄糖,此过程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活跃,因此多食也会升高血糖。

误区三:粗粮含糖少,多吃无妨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虽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对身体有益,但是多吃就有可能增加胃肠的负担,而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长期会造成营养不良,而对身体不利。

误区四:不甜的食物就可以多吃

食物的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会引起血糖升高。有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在调节饮食中,不仅要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而且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也要加以限制,总的原则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主要指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换而言之,只要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甜食也可以适量吃一点。

误区五:豆制品可以多吃

豆制品含糖和热量都不高,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对血糖还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豆制品相对于动物蛋白更适合于糖尿病患者,但对某些患者来说,糖尿病的发病通常会合并肾病,而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不能盲目多吃豆制品,以免加重病情。、误区六:南瓜可以降糖

南瓜中所含有的南瓜多糖对控制血糖有良好的效果,但南瓜中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若进食过多会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是把南瓜当菜吃一点,而不要随意大量进食。

误区七:糖尿病患者与水果无缘

水果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如铬、锰,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的前提下,患者如果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水果作为加餐,有助于减轻胰腺负担。

误区八:限制饮水

有些患者因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症状,就限制饮水,这是不妥的。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所以,渴了就应饮水,不必限制,否则,会引起脱水或高黏血症。

不做“糖人”,预防方法

减肥

肥胖患者存在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有显著的胰岛素抵抗。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4倍。男性腰围85cm及女性腰围80cm为腹型肥胖,表明脂肪在腹部过度堆积。肥胖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并逆转的,肥胖改善后胰岛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记录运动量

大部分人会高估了他们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量。如果你能如实地将每天的运动量记录下来,就会对自己有一个诚实的评价,便于制订脚踏实地的锻炼计划。

餐盘用小号

选用小号餐具能减少食量,降低对食物的摄取欲望和热量摄入,保持合理体重。

带午餐上班

避免在餐馆或快餐店吃午餐,因为它很容易让人对食欲失去控制。快餐店的食品分量很大、热量过多,还含有大量的脂肪。研究发现,外出吃饭次数较多与体重增加之间存在关联。自己制备午餐的过程中,你会对食材的原料和分量进行精细控制。如果你觉得每天自己准备午餐有些麻烦,可以先从每周准备两次开始。

餐后测血糖

餐后2——3小时内对血糖进行监测有助于糖友在一天内更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制订更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

常吃新果蔬

这种饮食策略能让你获得多种新鲜果蔬的抗糖功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品尝过一种新果蔬(特别是水果)之后,要对血糖水平进行检测。有些水果的升糖效果非常明显,下次再吃的时候就要严格限制食量了。

想看一场精彩行业大咖激辩?正在进行的关于新老员工谁的贡献大激辩等你来,详情请戳下方“阅读原文”。

信息来源:互动百科

大家都在看↓↓↓

闹钟响了关掉再睡以后千万不要再这样了...

与年龄有关的那些数字禁忌

这些“毒花”千万别在家养严重或致人休克

“人类健康头号杀手”每21秒就有1人因它而死!









































北京安全治疗白癜风医院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jbzl/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