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健康讲堂胆结石的防治

来源:医院健康麻城发布

传递健康理念

传播健康知识

共建健康麻城

共享幸福人生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胆结石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发病年龄也逐渐趋于年轻化。

那么,胆结石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7月10日下午三点至三点半,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余益民走进麻城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大讲堂》,给大家科普胆结石防治的相关知识。

主持本期节目的是麻城人民广播电台资深主播菲菲。

主讲嘉宾

余益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余益民,外科副主任医师,湖北省外科学会胆道学组委员,湖北抗癌学会肝癌专委会委员,擅长于普外科肝胆、胰脾、胃肠疾病的治疗,对普外科微创治疗有独到的研究。

//胆结石防治知识

///

NOCITCE

形成胆结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胆结石病的成因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浓度比例和造成胆汁瘀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的形成。如某些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血脂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等。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胆囊结石病有时是慢性胆囊炎的后续病变,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先形成了胆囊结石,然后才继发急、慢性胆囊炎。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刺激,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当结石一旦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有可能因胆汁不能排出而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进而发生胆囊积脓,胆囊穿孔等并发症。偶尔,由于胆石对胆囊黏膜的长期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病。

胆囊结石病的临床表现症状取决于它的大小,位置,有无阻塞与感染等条件。在胆囊,往往较大的结石并无特殊症状,仅偶感右上腹胀闷不适,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症状,直到通过医疗手段检查才发现,即所谓的无症状胆囊结石。而较小的结石因易滑动而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可以出现剧烈的胆绞痛,有时甚至可由于胆囊血供的障碍而引起急性坏疽或穿孔。

如何区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由大小和部位决定,并观察是否有阻塞和炎症出现;而肝内的胆管结石,即胆管系统产生的结石,国内病例中以胆红素结石居多,多胆红素钙样的结石。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生长位置不一样,有些病因也不一样。部分胆管结石是胆囊结石经胆囊管掉入胆管的,称继发性胆管结石,而原发性胆管结石复发率较高。胆总管结石可能造成胆管梗阻,影响肝功能等,原则上都建议手术治疗。

1、肝内胆管结石,以左叶肝管居多,结石多停在肝左外叶上下段肝胆管交汇处,胆管有膨大;若为右侧肝胆管结石,常见于右后叶胆管内。作为胆管结石的一种,肝内胆管结石是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的结石,国内临床多见胆红素结石,也就是开篇提到的。多以黄绿色块状结石,称为胆红素钙。中心可以找到蛔虫卵,所以也判断因细菌感染、胆道蛔虫引起的胆管阻塞。

2、胆囊结石,较大胆囊结石,会引起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闷胀感,合并出现厌食、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也可因结石阻塞囊管,导致急性胆囊炎和胆绞痛。较小的结石,通常在饱餐后可以引发急性胆囊炎和胆绞痛,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夜晚身体平卧时,结石会阻塞胆囊管,若长时间阻塞容易形成积液。

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症状有什么区别?

胆囊结石的主要症状:①无自觉症状或仅有某些不适感;②上腹部发作性疼痛,类似“胃痛”;③右上腹疼痛发作后,有触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胆结石常见的症状就是胆绞痛的出现,对于许多的患者来说都有此种情况的出现,结石在胆囊中漂浮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没有任何感觉。

当进油餐后或在夜间,胆囊结石易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结石一旦嵌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去,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膨胀,胆囊为排出其胆汁,不得不加强收缩。胆囊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与收缩便产生了剧烈的绞痛。这种绞痛常常是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生命危险。

胆管结石的主要症状:①大多数有胆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的发作;②少数胆管内结石无明显的腹痛或仅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突出表现为黄疸,检查时有肝肿大;③有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其主要表现是肝的一部分肿大,间断有胆绞痛、寒战发热、黄疸等发作,为结石进入肝外胆管的表现;④个别病例发生呕血和柏油样便,是发生胆管出血的表现。

哪些人容易患上胆结石?

一、女性。胆结石病人中女性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其原因是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汁淤滞,这样极易形成结石。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增多。

二、肝硬化者。肝硬化病人胆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较高,以及又有慢性溶血,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20岁至30岁的肥胖女性胆结石发生率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6倍,6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40%有胆囊疾病和胆结石。其原因是肥胖者大多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加之肥胖者大多活动少,易生胆结石。

四、饮食偏荤、偏甜或不吃早餐者。饮食偏荤喜甜者,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甜食过多又促进胰岛素分泌,会加速胆固醇沉积;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利于结石形成。

五、日晒过多者。如农民和喜日光浴的人,易发生胆结石,还有经常晒日光浴者胆结石患病率较高,而曾受过暴晒被灼伤的人,胆结石的患病率最高。

六、运动过少者。运动过少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胆囊功能降低,胆汁易滞留淤积,难以排泄;同时也会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从而导致胆固醇容易沉积成石。

七、体内有蛔虫者。饮食不洁感染蛔虫病者,蛔虫逆流至胆道产卵或死亡后,就会成为结石核心,生成结石。

如果怀疑有胆结石,需要做哪些检查?

1、B超检查。B超是筛查胆结石的常规项目,简单有效,操作方便。在检查时,医生使用超声仪器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各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各种图像,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检测的准确率非常高,可达95%。建议大家在做B超检查前,最好不要进食。因为一旦进食,胆囊会收缩,因而无法显示胆囊内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微小的胆囊壁病变。另外,若是进食,还会使肠道内产生一些气体,引起胃肠腔扩张,进而导致超声检查出现伪影,就会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2、CT检查。CT也是临床检查胆结石的一种方法,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CT的灵敏度极高,分辨率要比B超高,通过拍摄胆囊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可以明确胆结石的具体的位置、大小、数量,还可以发现体内胆囊是否萎缩、肥大或者是其他的细小病变。以上这2种方法都可以用来筛查胆结石。通常来说,若是患有结石,选择一种方法就可以检查出来,但有时候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可能需要联合检查,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处理。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①溶石疗法,采取服用胆酸等溶石药物进行溶石,达到排出结石的效果;②接触溶石,通过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进行溶石排石;③体外冲击波震波排石,采取在体外的能源方式进行碎石排石;④体内接触碎石,采用通过胆道镜放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灯能源接触碎石;⑤经过内镜微创手术碎石排石;⑥中医中药碎石排石。

二、胆结石手术治疗:①采用手术的方式开腹切除胆囊取石;②通过手术的方式开腹探查胆管取石;③采用腹腔镜的方式采用微小的切口切除胆囊结石;④采用腹腔镜的方式联合胆道镜探查胆囊取石。

胆结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胆囊结石出现胆囊炎等并发症。一般来说,胆囊炎所能导致的疼痛可轻可重,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只是隐痛不适或者是感觉腹部有饱胀感,若是程度严重者则疼痛难忍,若是这些症状严重到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时,医院进行治疗了。

2、胆囊内结石呈现泥沙样。这种类型的结石虽然引发胆囊炎的概率较小,但是它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出现更加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说胆管炎以及胰腺炎。这是这类结石非常细小,会通过胆囊管移动到胆总管,因为胆囊的胆总管以及胰管拥有相同的开口,且括约肌环绕于此处,胆汁可正常排出,但是结石就不会那么容易排出了,长此以往,非常容易引起胆管炎以及胰腺炎,甚至是威胁生命,因此这种情况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充满型结石以及多发性结石,这类结石极易导致胆囊萎缩。据临床数据来看,这种情况下胆囊极其容易恶变,大多数胆囊癌的患者都有胆囊充满性结石及胆囊萎缩的病史。

4、胆囊结石出现且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

5、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出现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医院做一个身体检查。如果发现胆囊内的结石直径大于等于3厘米,就应该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因为这种症状算是比较严重的,基本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缓解病情,所以患者千万不要犹豫,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的安排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为胆囊结石的存在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危害身体健康,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到生命的安全,因此在患上这种疾医院进行细致的检查,针对性的治疗。

如何预防胆结石?

1、饮食要有规律合理多样化。目前人们高脂高蛋白饮食增多,并缺乏规律性的饮食,尤其是不吃早餐,因此,膳食要以低脂肪、规律、合理、多样化饮食为主。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应少食。

2、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结石。所以,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限制热能摄入,维持理想体重,对于预防胆囊结石有积极意义。

3、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静止生活习惯,如熬夜、酗酒、抽烟等,要多喝水和坚持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每天要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多运动,不要长期的久坐。

来源:医院健康麻城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jbzd/9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