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如何分类分级?
糖尿病足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表现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及混合性坏疽。1、湿性坏疽形成原因:以肢端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为主要原因。症状表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皮肤损伤、感染化脓。2、干性坏疽形成原因: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严重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致血流骤然或逐渐中断,但静脉回流仍畅通。症状表现:坏疽的程度与血管阻塞的部位和程度有关。3、混合性坏疽比纯干性坏疽多见,指既有缺血坏死,又有合并感染化脓者。糖尿病足根据其病程及严重程度可分为六级:零级:无开放性病变,但经检查有明显供血不足表现,例如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一级:浅表溃疡,可由水泡或其它损伤所致,或自发性产生;二级:溃疡形成,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三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四级:有足趾和/或部分脚坏疽;五级:全腿坏疽,一般需要截肢。糖尿病足的发展除了截止和死亡外,其实若发现的早、控制治疗的好也是有可能溃疡愈合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糖尿病足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以便我们早发现、早预防。那么糖尿病足是如何形成的呢?糖尿病足是由于血管病变(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发生的。神经病变:60-70%的糖尿病人会发生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最重要的原因。外周血管病变:血管病变程度决定伤口能否愈合及是否需要截肢和截肢平面。感染:糖尿病人糖代谢异常,且白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受损,加之神经和血管病变的存在,微小的创伤即可引起微生物的侵袭和感染,且感染易于扩散。除此之外吸烟、超重、足部畸形等都是糖尿病足形成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都有什么?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冷痛)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间歇跛行症状。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现溃疡,部分患者可肢体感染。
以上症状您出现了么?医院进行检查吧。刘教授在此建议所有糖医院进行糖尿病足的筛查。建议每年1次。若您已经出现足部感觉缺失,则需要每季度筛查1次。若足底已经出现溃疡,则筛查频率需提升到1-3周1次。在积极筛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积极防治。在此刘教授给大家简要的讲解了一些糖尿病足的防治原则及方法。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其病变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例如,对于神经病变型,目前除治疗神经病变外,重要的是患肢减压,局部清创可促进溃疡愈合;而对于缺血型病变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运动锻炼和重建下肢血流的方法,取得一定疗效;即使混合型病变,如果血流得到改善,其神经病变也可得到部分缓解。但考虑目前糖尿病足主要以混合型为主,因此还是以综合治疗为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治疗:1、良好的代谢管理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对患者进行充分地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7%]。2、下肢运动康复治疗对于足部皮肤完整的缺血型或神经缺血型患者,运动锻炼能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距离及行走时间。3、药物、手术治疗从某种程度上讲,药物治疗方法仅仅是对于轻至中度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患者延缓其病变的发展,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基础;但对于严重下肢缺血(CLI)患者多数并不能达到改善症状、保肢的目的。因此,对于缺血严重而内科常规治疗无效者,需行经皮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除了以上的治疗手段,刘教授还建议大家可考虑同时使用一些中药来辅助治疗预防。糖尿病足早期症状:肢体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减退,下肢无力等。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为主;治疗:补气活血相关中药:①活血通络:三七、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天麻。②补气活血:黄芪、西洋参、人参、党参、茯苓。糖尿病足后期症状:感染、溃烂,长期难以愈合;中医辨证:以阳虚,气血不足为主;治疗:补气养血、温阳散寒。相关中药:①温阳散寒:鹿茸、淫羊藿、肉苁蓉、艾叶、干姜;②补气养血:黄芪、当归、阿胶。除此之外,日常糖尿病足病人也要注意预防:1、医院进行检查;2、经常自我观察脚部皮肤有无破损、裂口、水泡等;3、穿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不穿硬鞋;4、指甲不要剪太短;5、不要用很热的水洗脚,也不用热水袋或热宝暖脚。总的来说,糖尿病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危害大,后期治疗护理难度大,效果差。糖尿病足虽然难治,但却是可防的。因此请各糖友一定要重视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降低风险,保障安全!坚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原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