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情绪抑郁的人容易得癌症;
也有人说总是心情欠佳的人容易患乳腺疾病;
可你也许不知道,其实生气真能“气”出糖尿病!
生气也能生出糖尿病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原因,也就是说,生气也能“气”出糖尿病来。因此,医学上已把糖尿病归属于身心疾病范畴。
对此,糖尿病专家分析:糖尿病的发病病理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分泌。
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也需要心理治疗
转移注意法
有些病人在确诊患糖尿病之后,精神特别紧张,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恼和忧愁之中。特别是有病人发现其他糖尿病病人患糖尿病坏疽或眼底出血时,更是紧张焦虑。还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担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对肢体疼麻感觉特别敏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
应对:这种情况可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或不药而愈的疗效。
怡悦开怀法(想象畅怀治疗)
这是一种通过言语诱导使病人精神振奋,心情畅快,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防治疾病的心理疗法。只有怡悦开怀,心情舒畅,情思如意,然后配合服药,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否则,心情不畅,情志抑郁,则草木无情,服药再多,也收效甚微。
可见,心理情绪对糖尿病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糖尿病人应积极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天天保持愉悦的心情更有利于治疗。
乐观心态防百病
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再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同样道理,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会使糖尿病病人病情反复或加重。所以,糖尿病人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
让我们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对抗糖尿病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