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1114国际糖尿病日糖尿病防控基本路径

糖尿病防控

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旨在强化护理工作者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危害。对高危人群和隐匿期或前期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在人群中普及糖尿病防治常识,对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现代生活方式的舒适安逸而迅速增加。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第8版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4.25亿糖尿病患者,比年增加了万。我国在《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公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其中男性为11.7%,女性为10.2%,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位为印度,第三位为美国)。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40岁以下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5.9%。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都带来沉重的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简称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本病使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是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的疾病。

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公认其不是单一病因导致的,而是复合因素,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都有关系。人体胰腺的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在这个整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分类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混合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未分类糖尿病

妊娠期间高血糖六大类型

—(年WHO)

其中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又分8个类型数十种疾病:

①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②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③胰腺外分泌疾病

④内分泌病

⑤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⑥感染

⑦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⑧其他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代谢紊乱症状群: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

二、并发症和(或)伴发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仅仅因为各种并发症或伴发病而就诊,化验后发现血糖升高。

三、反应性低血糖: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典型的表现,而是进食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餐后3—5小时血浆胰岛素不适当地升高,引起反应性低血糖往往是这些患者的首发表现。

四、其他:1.因治疗其他疾病,在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2.并无明显症状,是在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

糖尿病的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往往是某些患者的首发症状。

2.感染,患者反复发生疖、痈、足癣、体癣、女性真菌性阴道炎、尿路感染等。

二、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速大、中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其中肢体动脉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

2.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最为重要。

3.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灼热、踏棉垫感,逐渐会出现肢痛、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会加重。也可出现瞳孔改变、排汗异常、胃肠功能紊乱、直立性低血压、持续性心动过速、尿失禁、尿潴留、阳痿等

4.眼的其他病变,除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还可引起黄斑病、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5.糖尿病足,是由于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损伤,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加,更是人群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有25%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足,所以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

糖尿病的诊断(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一天中任一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mg/dl)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mg/dl)

OGTT试验中,2小时后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mg/dl)

*1.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

2.空腹状态指至少禁食8小时

3.需要在另一天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4.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

5.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糖尿病的管控

1.健康教育

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之一,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课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耗费和负担,使患者受益。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还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必须使大家意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必须持之以恒,患者要学会自测血糖、尿糖,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服用降糖药的注意事项,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坚持合理治疗并达标(血糖控制),定期复诊,生活作息规律,戒烟限酒,讲究卫生,预防感染。

2.饮食治疗

也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对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律的餐次安排基础上,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尽量减少降糖药剂量。饮食治疗包括:

1)制定总热量,按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身高(cm)-],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生活习惯等计算出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5KJ(25~30kcal);轻体力劳动.5~KJ(30~35kcal);中度体力劳动~KJ(35~40kcal);重体力劳动KJ(40kcal)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尽量把体重控制在理想体重的±5%左右。

2)碳水化合物,约占总热量的50%~60%,建议摄入高纤维、非精加工、营养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豆类、糙米、燕麦、玉米等,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蜜制品(糖果、糕点、冰淇淋、含糖饮料等)。

3)蛋白质和脂肪,饮食中蛋白质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20%,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g,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蛋白质来源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

脂肪应小于总能量的30%,建议食用富含长链Ω3脂肪酸的食物,如多脂鱼(富含EPA和DHA)、坚果和种子(富含ALA)。

4)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的组成后将热量换算为食物重量,每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均产热16.7KJ(4kcal),每克脂肪产热37.7KJ(9kcal),换算成食品后按生活习惯、病情、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安排三餐:1/5、2/5、2/5或1/3、1/3、1/3;也可按四餐:1/7、2/7、2/7、2/7。根据血糖变化适当调整。

5)因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品可以延缓食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血糖、脂代谢紊乱,并能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所以每日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不少于40g,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块根类、粗谷物、低糖分水果等。

6)饮食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体重变化情况、活动量适度调整,以避免出现血糖波动、低血糖的情况发生。

3.体育锻炼

根据年龄、体力、病情等不同条件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锻炼宜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一般选择快走、慢跑、骑单车、跳舞、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定时、定量,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为宜,切忌空腹进行。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如有心、脑血管或严重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者,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更适宜的锻炼方式。

4.监测血糖

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并记录血糖,为调整药物及饮食安排提供依据,同时根据自身情况每半月至1医院复查空腹静脉血糖、果糖胺、尿常规及尿微量蛋白等;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每年1~2次全面身体检查,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mhc.com/jbzd/11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