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年10月31日《人口健康报》
有人说,骨科医生敲敲打打是常态,手术室像装修现场;有人说,骨科医生阻挡肢体坏死进程,截掉坏死部位是唯一答案。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骨科医生从原来略显粗犷的治疗方法,变得温柔起来。
李来峰便是其中一位温柔的医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面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肢体坏死或将坏的病例,李来峰将手术做到血管,既不敲打,也不断骨。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李来峰所在医院保肢成功率持续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不断改善。
疏通闭塞血管,将坏的腿重生了
78岁的赵志宝(化名)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差点因为脚踝伤丢掉一条腿。
今年9月份,因为左脚踝多次碰伤后不愈合,老人来医院,经过创伤骨一科副主任医师李来峰诊断,老人患上的是动脉硬化闭塞症,要想让左脚踝恢复正常,需要疏通闭塞的血管,当时,李来峰建议他通过手术来治疗。
考虑到家庭条件一般,加之通过抗凝药物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后,赵志宝老人感觉舒服多了,输了几天液,老人就出院回家了。直到老人出院,李来峰仍觉得老人仅通过单纯的改善微循环治疗并不能“除根”,手术依旧是老人的优选。
让李来峰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老人又回来了,这次并不是因为脚踝,而是老人左腿膝盖以下都又凉又疼,李来峰心想,坏了,老人病情加重了——凉和痛都是因为缺血。
经过与老人家属商议,还是决定为老人进行手术。手术中,李来峰和同事们发现,老人股动脉上端有2-3厘米完全闭塞,通过进行内膜剥脱,同时辅以支架扩张,经过1个多小时的手术,老人闭塞的血管疏通了。
由于老人入院治疗前总是喊腿冷、腿疼,家人便习惯了在他腿上搭条毯子。术后第二天,老人的儿子习惯性地给父亲的左腿盖上了毯子,结果没几分钟,老人便喊热,坚持要掀掉毯子。老人这一喊热,让当时在病房陪床的儿子和妻子笑出了泪——好了,这下真好了。二人赶忙来到医生办公室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李来峰。
住院十几天,老人曾经久不愈合的左脚踝伤口处,慢慢结了痂长出粉嫩的新皮肤。出院后,医院通过电话随访联系赵志宝时,他称自己手术前连走路50米都费劲,现在走多远都没问题了,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以往,像赵志宝老人这样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后期情况严重的,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截肢手术。现在,李来峰所在的创伤骨一科调整治疗思路——能保肢则保肢,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综合内膜剥脱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实现了保肢效果更好,保肢成功率大大提高的目标。
血管“再生”,坏死部位转危为安
与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面临同样境遇的,还有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血管狭窄导致肢体远端出现坏死、感染,最常见的便是糖尿病足,严重者会致残或致死,一直是困扰着无数患者和医生的医学难题。没有合适的治疗手段,截肢成为阻止坏死继续进展的无奈之举。
不过,医院创伤骨外一科,通过骨横向搬运技术,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保肢也不在只是梦想。
77岁的刘大爷(化名)是“老糖友”了,已经形成严重的糖尿病足,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足部发生溃疡和坏疽,按照传统治疗思路,少不了要面临截肢了。
认真评估过刘大爷的身体情况后,李来峰认为可以为他实施Ilizarov横向骨搬运技术,保住患肢、保全肢体功能是很有希望的。
经过手术前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等系列治疗准备工作,手术成功实施。刘大爷的肢体保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与观察,刘大爷的糖尿病足症状缓解,患肢血运良好,皮温升高,颜色改善,坏疽消减,手术效果十分理想。
李来峰告诉记者,截肢后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0%,与此同时,患者面对生活的信心、外界给予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