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出现患者要积极的来注意了解这种病的一些常见的病因,积极的来注意了解一下病因的基本表现,积极的来注意发现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安的心理,患者常见的几种不良的心态。
1、怨天尤人
一位刚刚退休的老王,被诊断为糖尿病。本来心情低落,又遇见了这种“倒霉事”,一想到以后要吃一辈子“病号饭”,还得天天吃药甚至打针,老王觉得自己的未来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恶梦。刚刚退休得了这如影随形怎么也甩不开的病,老王认为都是父母基因不好,苍天对他不公。从此,他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情绪低落,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终日为“糖”所困,憔悴不堪。
2、满不在乎
一年前,李女士被确诊为糖尿病。可是,她一直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怀疑化验结果和医生的诊断,心里在想:我的家族中都没有糖尿病,我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化验,使李女士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高血糖。血糖增高了,但是她仍然抱着一丝幻想,认为自己身体一直很好,无非就是血糖高一点,又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应无大碍。所以,她仍然抱着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不治疗,也不改变饮食习惯。结果,三个月后突然她昏倒在家,医院急救。原来,她因为血糖太高而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这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
3、隐瞒病情
李先生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之时,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他不愿意让朋友、同事知道,担心别人会歧视自己,会失去现在的岗位,影响他日后的发展,因此隐瞒了病情。一次出差途中,因赶时间错过了午饭,李先生又碍于面子没有提出吃饭的要求。下午三点到达目的地时,他突然晕倒了。医生说,他因没按时吃饭而发生了低血糖昏迷。4、恐惧担忧
费大妈刚刚退休在家,正满怀激情准备发挥余热、丰富幸福晚年生活,却被扣上了糖尿病的“帽子”。这对陈大妈打击很大,满腔热情顿时化为乌有,每天沉浸在恐惧和担忧之中。成了病人,费大妈对生活中的各方面都非常重视,做任何事情都以糖尿病为中心。以前的朋友也不来往了,一有时间就四处寻访名医,以期讨到灵丹妙药、祖传秘方,饮食上更是严格控制。半年下来,陈大妈花了许多冤枉钱不说,人也越来越没有精神,还被诊断为营养不良,因为她过分的节制饮食。
其实上面的心态都不对。不好的心态,会促使糖尿病发展肆无忌惮,加速走向不归路。换个角度,既来之则安之,;认真学习糖尿病知识,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相结合,糖尿病就会老老实实、不敢乱来。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疾病的危害,糖尿病的影响是很多的,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诊断糖尿病,要注意及时的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也是很多的,人们要注意了解一些事项。心理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介绍吧。不良情绪抑制胰岛素分泌
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愤怒、抑郁的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容易“招惹”糖尿病。临床医学表明,30%—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抑郁、愤怒患者不仅血糖控制差,而且慢性并发症也多。实际上,消极的情绪是回避不了的,悲伤、愤怒或失望等情绪有时也是人之本性。我们不可能只知道快乐而不知道忧伤。但是,长期的消极情感、抑郁、焦虑心境容易患病,而患病后也难于治疗,甚至使病情加重。
心理因素会加重糖尿病
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属于终生性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患者焦虑、沮丧、抑郁、暴躁的心理状态,可加重糖尿病,引发各种并发症。而且糖尿病又可加重患者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愉快的心情对血糖值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笑一笑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疗效。
心情跟健康是成正比的。所以,心理情绪不宜控制者应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努力避开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进行自我调节让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还可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转移不良心境,宣泄积聚在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
糖尿病人莫忘心理治疗
转移注意力,有些病人在确诊患糖尿病之后,精神特别紧张,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恼和忧愁之中。特别是有病人发现其他糖尿病病人患糖尿病坏疽或眼底出血时,更是紧张焦虑。还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担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对肢体疼麻感觉特别敏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这种情况可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或不药而愈的疗效。综上所述,心理情绪对糖尿病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糖尿病人应积极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天天保持愉悦的心情更有利于治疗,希望以上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所有的朋友们每天都能够笑口常开,让疾病绕道远行。赞赏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