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我们曾向大家讲解了一些关于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典型的严重糖尿病足成功保肢病例,加深大家对糖尿病足的重视和了解。
患者女,61岁,糖尿病史二十余年,既往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史。平素血糖控制一般,四个月前因左足第二趾破溃,第三、第四趾水泡形成第一次于我科就诊。患者入院前于家中做理疗时,不慎烤伤左足趾,而后左足趾反复出现水泡不愈合,后逐渐加重出现左足趾及左足背红肿热痛,伴渗出、发热,同时存在肢体麻木发凉,双下肢针刺感。
入院时查体:左足红肿,足背皮肤色黑,皮温高,触痛阳性,左足第二趾远端皮肤缺损,表面覆硬痂,可见部分外露骨质,第三趾可见黄白色水泡,第四趾可见红色水泡,伴臭味,触痛阳性,双足背动脉搏动触不清。
入科后科主任徐滨华指导下级医生完善了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存在感染,左足X线提示左足第2趾骨中节趾骨远端骨结构不规则,分泌物培养存在肺炎克雷伯菌,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形成,左侧股总及股浅动脉管腔狭窄,双侧胫前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
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性足坏疽,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
患者双下肢血管闭塞程度重,血管条件差,治疗存在难度,首次入院时给予抗感染、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彻底的局部清创换药及半导体激光治疗,数日后,患者感染基本得到控制,足趾水泡去除,表面可见部分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无明显渗出,左足背无明显红肿,足溃疡局限后出院,告知其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回家后需继续控制血糖,每日换药,避免病情加重。
二个月后病人因回家没有高度重视,没有遵医嘱继续坚持每日局部换药,足溃疡再次加重入院,自诉近几日周身酸痛不适,时感发冷,但未测体温,查体见左足趾破溃伴有渗出,足背红肿热痛明显,左足第二趾可见骨质外露,第三、第四趾红肿,立即再次进入系统综合治疗,并请骨科会诊协助诊治,会诊后骨科建议病人自左侧大腿根部截肢,患者及其家属表示难以接受,结合多方面因素家属最终决定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方案,此次入院经有效治疗后病灶再次控制出院。
不到一个月患者再次就诊,主诉近日于少量活动后出现左膝关节肿痛明显,且左足背存在红肿热痛,左足第二、第三、第四趾可见骨质外露,部分缺如,愈合差,予以左膝关节MRI检查见左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角变性,左髌骨骨软骨损伤,左膝关节积液,血常规检查提示存在感染,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再次请骨科会诊,仍建议自左侧大腿根部截肢,家属外院咨询亦得到相同答案,最终经患者及家属商议后仍决定保肢治疗,故继续予以有效控制感染,彻底清创换药等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明显,科主任徐滨华组织科内医生进行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彻底去除足趾内死骨及坏死组织,有效止血,反复冲洗创口,并辅以相关药物治疗,最终在医生的不懈努力,患者及其家属的坚持及配合下,患者左足趾及左足背已无明显红肿热痛,无渗出,左足第二、第三、第四趾愈合良好,病情得到控制,避免了截肢的发生。
以下为患者入院后,治疗前后图片:
这是一个因在家中做理疗仪引发的足溃疡病例,导致了去骨,耗时,支出增加的严重后果,这样惨痛的教训告诫广大糖友,当发现足部有裂口或伤口等问题时,要尽早到专科就诊,不要乱用药物和理疗仪器,不要轻信偏方,私自处理,糖尿病足病治疗复杂,病情变化迅速,规范化治疗是成功的关键,故需在专业医生综合评估病情,甚至多学科协作下进行专业的治疗和处理,才有可能做到保全肢体,否则将面临截肢的悲剧!
通过这一典型临床病历,徐滨华主任告诉我们,糖尿病足的治疗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不出现明显的骨髓炎或感染扩散的情况下,截肢要慎重,治疗要有信心,医生规范化的糖尿病足综合治疗、病人及家属的坚持和配合才是保肢成功的关键!
内分泌二科全体医护人员愿不懈努力,还每一位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一双健康的双足!
医院内分泌二科出诊时间
专家诊:徐滨华主任
出诊时间:星期二全天出诊
出诊地点:门诊三楼五诊室
科室联系
医生办:-
护士站:-
亲!长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