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味甘,性微温
归脾、肺经。
《长沙药解》载:“黄芪……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等诸多功效。黄芪临床剂量阈较广,用于肌表肢体病证及中风后遗症偏瘫痿痹属虚证者,一般用量较大,用于其余病证时则随证变化,用量或大或小。
临床应用上有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生黄芪偏于走表而利水,长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炙黄芪为用蜂蜜拌炒过后的黄芪,其益气补中之力变强,走表及利水的功能减弱,长于温补脾胃、补气升阳。由于生、炙黄芪作用有异,所以在用量上宜有所区别。
《中国药典》(年版)给出的黄芪的常用量范围为9~30g,历代常用量范围、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最小用量变化波动并不大,唯从汉唐至宋代有较明显下降。而其最大用量则波动较大,最高于清代可达.4g。纵观各个时期黄芪用量变化,其在用治肌表肢体病证时多生用且用量较大,用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痿痹属虚证时用量亦较大,而治疗其他病证时则根据病因、病性等主次关系用量或大或小,随症变化。
笔者治疗糖尿病诸并发症善用黄芪。泌汗异常当取其益气固表,肾病宜从其利尿消肿,胃轻瘫宜用其升阳益胃,反复低血糖可从其益气建中,神经病变则宜取其益气通痹,而中风者可取其通补经络之功。
针对疾病不同,证候各异,黄芪的用量也大相径庭,现将不同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诸并发症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将治疗策略及方药介绍如下。
一、中小剂量治疗糖尿病多汗证
糖尿病汗出异常为糖尿病人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累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引起的汗腺调节功能紊乱。
本病属中医之“汗证”范畴,临床常见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渴喜饮等,或汗出恶风,或半身、局部出汗,劳累尤甚,体虚易感。正如《黄帝内经》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黄芪性味甘温,善补脾肺之气,《本草正义》言黄芪:“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故笔者针对肺卫不固证,治以益气固卫,选用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治疗阴虚火旺证,则益气养阴清热,选用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方中倍用黄芪,一方面取其益气固表,实卫止汗之功;另一方面,在原方黄连、黄芩、黄柏三药泻火除烦,清热坚阴之际,黄芪又可固未定之阴;同时伍以当归、熟地黄,更使全方益气养血之力甚宏。
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所言:“……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桂枝加黄芪汤亦可在平衡阴阳,调节玄府开阖的基础上增强其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糖尿病多汗证中,黄芪一味,实为佳佐。在临床上,笔者常以中小剂量10~20g治疗多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二、大剂量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之“消肾”“肾劳”“水肿”“关格”范畴。本病是在消渴病的基础上导致的脉络受损,瘀血阻滞。
一方面,肾络受损是造成水谷精微下泄(蛋白尿)和水肿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脾失健运、气虚下陷,肾虚固摄无权,失于封藏所致的大量精微漏出,使正气日耗,脾肾更见亏虚。而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瘀血阻滞,又影响了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引起体内动态平衡的失调,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消渴的程度。临床常以四肢躯干浮肿,小便短少,蛋白尿为主要特征。中医对消渴病肾病的论治,当遵循益气通络之总则。
黄芪甘温,为益气之要药,《名医别录》载:“主……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笔者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及蛋白尿时,常用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30~90g。黄芪既有行水通利之功,又可免下泄精微之虞,补虚回阳以利水消肿,补气益阴以固涩蛋白,笔者甚至认为,黄芪乃消除尿蛋白的特效之品,与抵当汤合用,功效立现。同时气旺则血行,在改善肾病症状的过程中,黄芪本身也有益于消渴血瘀络阻的治疗。
三、小剂量治疗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性胃轻瘫,归属于“呕吐”“痞证”等的范畴。
该病以呕吐为主证,以胃气上逆为病机,其主要病机可以概括为肝郁脾虚,运化失常,中焦气机逆乱。脾瘅、消瘅日久,气阴两伤,一方面久病必虚,脾胃受损,以至运化功能失司,中焦闭塞,同时脾胃清浊相淆,气机逆乱;另一方面,气、血、痰湿相互瘀结,肝脾亦失于调畅,升降失常,最终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胃轻瘫,表现为痞满,呕吐,腹泻,便秘等。
《圣济总录》概括其病机为:“消渴饮水过度,内溃脾土,土不制水,故胃肠则为腹满之疾也。”糖尿病性胃轻瘫,见脾胃阳虚证,以胃怕凉、肢末不温、胃冷痛等为主证。治宜健脾益胃,行气活血,方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擅入脾胃,大补脾胃之气,温振脾阳,散中焦之寒,为补中益气之要药。重用黄芪,一方面取其补益脾胃、和中理气、温胃建中之功,另一方面,大补宗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大补虚损,既将患者的胃口打开,同时也增强了其抵抗力,使机体对后续治疗药物耐受力提高。
正如《本草正义》言:“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方由小建中汤化裁。《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药理学研究亦证实了黄芪具有促进胃肠平滑肌运动,增加胃排空的功效。在临床中,笔者一般使用15~30g益胃,疗效确切,病患反应良好。
四、大剂量治疗脆性糖尿病
临床上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很大,一天内的血糖变化幅度能超过10mmol/L。笔者认为在辨糖尿病病性之虚实时,有一重要原则:平时血糖稳定者多实,不稳定者多虚,虚者常见于血糖波动大的脆性糖尿病。
黄芪大补元气,能回阳益气,固脱升提,具有强壮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笔者誉黄芪为脆性糖尿病的靶药,当重用补气要药黄芪60~90g,伍以山萸肉收敛固涩,防止元气虚脱,肉桂补火助阳,少火生气以佐黄芪,炙甘草补气温中,共建回阳益气之功。
五、大中剂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血痹”“痛证”等的范畴。
《王旭高医案》:“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久病络损,营卫不调,气血阴阳俱虚,血脉瘀滞,病位在络。以“疼、麻、木、凉”为主症。其病机多以久病络损,气血运行受阻,阳气不达四末,失于温煦,或阴损及阳,寒凝血脉,气血不能濡养四肢,故发凉,皮色发白或紫黑,此时当注重活血;随着病情的进展,脉络进一步瘀滞,则有经脉受阻,气血瘀滞,此时当注重化瘀;瘀久致损,脉络不通,气血受阻则必伤及络脉,故此时当以通络为要。
《本经疏证》:“黄芪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治疗本病,当以益气通络,补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靶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本病的效方。黄芪尤善补经络气,其补经络之力远胜人参,堪称经络补气之圣药。其间重用黄芪,一方面是取其甘温益气之功,甘温之品,方能振奋阳气,温通血脉,气旺则血行,祛瘀的同时亦不伤正气;第二,黄芪因其益气升提之功,又能托疮生肌,对下肢感染、坏疽、糖尿病足等亦有治疗效果;另外,黄芪在本方中伍以桂枝以温经通痹,和血散寒,桂枝得黄芪助则振奋阳气,黄芪得桂枝助则补气而不留瘀。伍以白芍酸甘化阴,切中消渴气阴两虚之本质,标本兼治,共奏奇效。运用黄芪通痹,可将剂量加大至30~60g,方建奇功。
六、大剂量治疗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是糖尿病的又一严重并发症,主要为消渴日久,络脉虚损,阴阳失调,极易导致气虚血瘀,瘀阻之血脉一旦遭遇肝阳暴涨、跌扑损伤、气机逆乱等,则会导致气血上逆,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发生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卒中后遗症,肝风已平,病邪已祛,遗留气虚血瘀,痹阻脑络,经脉失养,故治疗应以补气为主,兼活血通络。“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笔者常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期,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为君,力专而行走,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祛瘀而不伤正。笔者认为,黄芪更擅补经络之气,补阳还五汤,可通补经络,治疗脑卒中所致偏瘫,黄芪起步g,其力甚雄。
本文摘自《临证方药量效求真》,作者:仝小林、王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