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值:★★★★★
:
人间世真的太好哭了。在立意上,还是难逃主旋律的框架。不过,在此基础上,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第二集《相逢》很棒。结构清晰:人到武汉去—在红区对抗病毒—疫区人感恩援鄂医护人员;细节戳心:信、乡音、皮卡丘、积满医护人员名字的本子。对一个病愈的老太太印象最深,出了院,四下奔走,找太阳。类型:纪录片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首播:-05-21(中国大陆)集数:6单集片长:40分钟又名:LifeMatters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的剧情简介······
年3月,《人间世》纪录片团队再度出发。这一次,我们依然和一线医护在一起,和重症患者在一起;和医学专家在一起,也和老人与孩子在一起。我们记录下故事,也记录下残章;记录生的欢畅,也记录死亡。历时两个多月,我们拍摄了逾三万分钟的素材,剪辑成四集分钟纪录片。
自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随即组建《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奔赴抗疫前线。历时两个多月,摄制组辗医院采访拍摄拍摄,记录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全片一共6集,不仅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救治过程,也记录下了救治之外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节目秉承沉浸式记录和蹲守式拍摄,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一经播出广受好评,护士用武汉话给老人读信、志愿者扮皮卡丘送医疗队、沪鄂医护在樱花树前合影……网友纷纷表示这部真实且感人的纪录片让人哭得停不下来。
首播的第一集,讲述的便是:
最可怕的“红区”!
(人们把传染病的污染区称为红区,以警戒其危险)
医院的红区开始
在这里接诊的都是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
医院整建制接管的5楼ICU
则是重症中的重症,红区中的红区
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红区
医护人员们一呆就是两个多月,不舍昼夜
在这里正上演着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一场与死神的博弈
在众多重症患者中,
有一位12床81岁的老爷爷。
他的新冠肺炎已经好转,
但糖尿病毒却让他的整个右腿迅速坏疽。
如果不立即截肢,
接下来的脓毒血症,
会让老人万劫不复。
但在疫情之下,
隔离病房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
关于他的治疗方案,
医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救不救?怎么救?
他们的每一次的辩论与选择,
都是一场与死神的博弈。
眼看着12床的老人新冠病情趋于稳定
然而坏疽的右腿却开始明显恶化
所有人的内心都无比揪心
万幸的是,
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在医疗力量逐渐恢复的情况下,
医生们看到了一线生机
但医生们却面临着最大关口——
那就是在插管状态和三级防护下,
12医院光谷院区转到
40公里外、手术条件更好的中法新城院区。
50分钟的车程,是一场和生命的赛跑。
车辆颠簸,血压、血氧、心率,
任何一点变化,
都可能是快速并致命的。
最终在上海、武汉两地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
老爷爷在插管用呼吸机的状态下
完成了艰难转院
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
仿佛充满生的力量。
入院、急救,
一场救命的手术已经准备就绪。
这次的主刀医生,
医院援鄂医疗队总指挥,
医院副院长马昕,他也是知名的骨科专家。
而在层层包裹的三级防护,密闭缺氧状态下,
做一场截肢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长时间的手术
汗水已经浸透了三层隔离衣
8名医生在极其艰难的手术环境下,
相互鼓励,步步推进。
长时间的手术,
汗水把N95的口罩
和外科口罩的缝隙全都密闭掉,
导致呼吸极其困难。
重新换好衣服后,马昕在原地站立,
一动不动,他需要时间喘口气。
近三个小时后,
12床老爷爷坏死的右腿终于截掉了。
他们,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难题!
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一通视频电话的魔力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句话在这次疫情中显得尤为深刻。
病区里,有不少拒绝治疗的老人。
一方面,是因为痛苦;
另一方面,他们不想给子女添麻烦——
很多人家里不止一个人生病。
2床的一位奶奶,就是如此。
没有家人的陪伴,
孤独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护士一遍遍地拨打老人家属电话。
电话终于接通时,
她像个雕塑一样站在床边举着电话,
一个姿势整整维持了十分钟
而奶奶也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
视频连线后,
儿子在手机的那一头鼓励着老太太
她终于平复下来,
对医生说了一句:“对不起”。
奶奶答应家人好好配合治疗
在场的医护人员们都长舒一口气
没想到效果那么好
最可怕的“红区”
因为有了他们而变得温暖
他们中,有人冲破禁区重获新生,
也有人永远留在了这个春天。
护士印正的这段话让人泪目——
“每一次有病人离开的时候,
我们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红区的医护人员,
每一个都令人心疼
他们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
护士徐东亚一直记得,
有位病人离世了,
但他锁在柜子里的手机,
直到第二天还在响个不停。
家人还在等待他的回复,
却永远也等不到了。
除了心理上的压力,
每个在红区工作的医护人员
最直击的冲击
就是闷热、缺氧
每每热到极点,
只能把手放在冰块上降温。
呕吐也是家常便饭。
护士傅晶晶在穿好防护服后,
就呕吐了。
镜头前,她忍不住哭了,
不是因为身体难受,
而是因为内疚——
她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
给大家添麻烦了。
而坚强的他们
在这样的条件下
自我鼓舞,
每天都要拍一张大合照
摆各种各样的手势
在防护服上画画
许下各种愿望给彼此鼓励打气
相互自嘲着,
习惯了在苦中作乐。
“白白胖胖,充满希望!”
“征婚!我是单身”
武汉,上海,
他们身在两个城市,
彼此不知姓名,也未见过对方容颜
却能像战友般
在武汉的樱花树下留念
他们拥抱、哭泣,
为那些冲破禁区、重获新生的人
也为那些永远留在这个春天的人
每个走出红区的人,
舍不得那些日日夜夜
照顾他们的医护工作者
期盼着疫情早日过去
希望医护人员能早日回家
人们总是称赞医护工作者是英雄,
但对他们自己而言,
他们只是恪守职业精神的平凡人。
作为总导演,范士广说:“有时反思,常常讲述,总是记录。支撑我们完成不可能任务的,不是艺术创作的激情,而是真实记录的使命感。”
记录真实并不容易。在火车上,范士广与成员敲定了3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确定分工后,范士广每日早起搭车,在住处和院区之间往返,行程达公里。在医院蹲守时,他们必须跟医护人员一样习惯穿四五个小时防护服,眼球被护目镜压迫得凸起疼痛,时常感到缺氧。
“一生都不会忘记那种感觉。热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缺氧受不了,是你怎么都克服不了的”。
记者出身的范士广曾奋斗在新闻深度报道一线,而纪录片与流动性强的新闻拍摄方法不太一样,需要“蹲守式拍摄”——深耕一个地方,去观察、熟悉、体验、记录,最后得出自己的观察结果。“通过蹲守式拍摄,才能和所有的医生、病人建立紧密联系,对这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疫情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红区,一个人穿着防护服,如果不写名字,你分不清这个人是医生还是护士,分不清年龄,甚至分不清性别。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其实是让红区的故事更加纯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