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足的定义和分级
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
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难治性继发疾病,患者晚期往往面临着截趾、截足、截肢的悲惨结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接近一个亿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其中10%~14.5%的患者会因此截肢,截肢后30天内死亡率为10%,其生存期终末数仅为22个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根据病变程度并参照国外标准,糖尿病足分为0-5级:
0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常表现肢端供血不足,皮肤凉,颜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迟钝或丧失,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
Ⅰ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皮肤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Ⅱ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蜂窝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炎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脓性分泌物较多,但肌腱韧带尚无组织破坏。
Ⅲ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Ⅳ级:严重感染易造成骨质缺损、骨髓炎及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
Ⅴ级:足的大部分或足的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死。肢端变黑、尸干,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一般多采用外科高位截肢。
二、糖尿病足的病因
1.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局部感觉、运动障碍引起局部保护性感觉减退或丧失,易引起局部损伤。
2.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高血脂引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引起皮肤变薄,甚至坏死或坏疽。
3.感染:未控制好的糖尿病病人机体防御机制减弱,对入侵微生物的反应各阶段都被抑制,包括中和化学毒素作用,血清条理因素和细胞免疫作用等,容易感染,一旦感染,病情加重。由于神经病变,肢端感觉障碍,遭到损伤感染。
三、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
1.糖尿病≥10年;
2.长期血糖控制差;
3.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4.有足病溃疡病史,有可引起足部压力升高的胼胝、足部畸形、关节活动度受限;
5.吸烟;
6.肥胖;
7.有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视网膜病变;
8.生活中不太注意脚的卫生和保健;
9.穿着不合适的鞋、袜子;
10.老年独居、依从性差、缺乏健康教育知识。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
糖尿病足是可防可治的,糖尿病足的预防应开始于诊断糖尿病时,所以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接受一次足部检查,有足病危险因素者应3个月检查一次,以确定是否存在溃疡和截肢的危险,而足部有溃疡者需1~3周复查一次或根据病情随时就诊。通过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防止足部溃疡和截肢的发生,大大减少糖尿病足的危害。
五、糖尿病足的相关检查
(一)物理检查
1.视诊:皮肤干燥、变色、浮肿,指(趾)甲变形、步态不稳、持杖跛行,可见足趾或足畸形、皮肤病变或各类型坏疽等。
2.触诊:皮肤凉、弹性差。足背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叩诊:深浅反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听诊: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管杂音。
(二)血液循环检查
1.经皮氧分压测定:正常>40mmHg;局部缺血<30mmHg;局部溃疡难以愈合<20mmHg
2.肢体血流图:了解肢体供血情况及血管弹性,但其准确性欠佳。
3.踝肱-动脉血压指数(ABI):
正常值:0.9-1.3
轻中度下肢动脉闭塞:0.41~0.9
下肢动脉钙化:>1.3
重度下肢动脉闭塞:0.00~0.40
轻度出血:<0.9
间歇跛行:0.5~0.7
静息痛:0.3~0.5
坏疽:<0.3
4.肢体血流图:了解肢体供血情况及血管弹性,但准确性欠佳
5.血管超声:用于检查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直接观察并能定量定位分析。
(三)神经检查
1.温度觉检查
用于检查局部皮肤的冷热感觉是否存在。
2.针刺觉检查
用于检查局部皮肤的痛觉是否存在。
3.震动觉检查
用于判定周围感觉神经是否发生病变。
4.10g尼龙丝压力觉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保护性感觉。
5.足底压力测定
了解患者有无足部压力常有助于提前发现溃疡高风险区域。
6.肌电图检查
提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文/综合内科王华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