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人上了岁数啊,血管就不行了,开始硬化了,淤堵了,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很常见,随年龄递增。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增大的粥样硬化斑块会造成血管越来越狭窄,使血流通过困难,导致供血部位的缺血,从而产生疼痛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到底什么是动脉硬化?这种病有什么明显特征吗?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可以改善动脉硬化?
3种情况提示血管变硬
1、走得急了胸口疼
常听说的冠心病就是典型的动脉硬化造成的问题。冠状动脉是给心脏(心肌)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狭窄后,血流通过出现困难,心肌就会出现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部疼痛。尤其在运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也就是心脏加大工作量时,更容易出现症状,也就是前面说的胸口疼,专业名称叫心绞痛。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急性闭塞,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威胁生命。
2、扭头的时候头晕
颈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给大脑供血受阻,可能出现头晕等表现,扭头的时候可能加重,甚至晕厥。
脑血管本身出现狭窄,也会发生脑供血不足,轻者可能出现一过性的症状(短暂性脑缺血),而严重狭窄闭塞导致的急性供血不足可能造成脑梗塞等严重情况。
3、腿脚凉、麻、痛
老年人如果发现走路时小腿肌肉疼痛,停下来歇会儿疼痛又缓解了,或是经常觉得腿脚发凉,尤其是冬春季节或夜里比较严重,也千万别以为这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这种情况也往往和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
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狭窄,造成下肢缺血,患者会感到疼痛,尤其在运动时可加重,造成需要停下来休息,称为间歇性跛行。
如果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导致下肢血管出现严重狭窄和闭塞,甚至可造成下肢坏死、截肢等。还有研究提示,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者发生心肌梗死风险增加4倍。
此外,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发生破裂出血,引发急性血栓形成,造成血管急性闭塞,导致供血的部位发生坏死。
注意:经常腿抽筋也要小心。并不是所有腿抽筋都是缺钙导致,还有很多原因。夜间腿抽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存在血栓时,可导致小腿肌肉麻木、疼痛甚至痉挛。
改善动脉硬化,从吃开始
年7月,欧洲心脏病学会旗下杂志发表文章,回顾了各种食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文章指出,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要限盐,少吃动物来源的食物。
另一方面,可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用橄榄油和其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来替代黄油和动物脂肪。
目前,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血管病预防指南,都提供了当前的健康饮食证据。
多数情况下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现象是无法逆转的,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积极做好防护,延缓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