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吴嗲嗲,家住侯家塘,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资深会计师。吴嗲嗲退休后在家爱好颇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体型富态的他唯独不爱运动,喜欢久坐。
近3年来,吴嗲嗲感觉右脚在不断长大,原本穿41码的鞋,现在同款鞋必须多买一双43码才能配成一对。
不仅如此,臃肿的右脚也给他带来了更多行走的不便,上下楼成了一个大难题。
大年初八,吴嗲嗲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老年医学科十七病室。主任李顺东带领团队详细地了解吴嗲嗲生活情况,询问病史,详细检查,诊断出吴嗲嗲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目前,李主任团队耐心给他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鼓励他科学合理地加强患肢锻炼,并给予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等治疗。
一周后,吴嗲嗲肿大的右脚一天天好转,现在能穿上同样尺码的鞋出门散
步。下肢肿胀消退后,体重减轻达4kg的吴嗲嗲步履轻盈,开心地准备出
啦。
李顺东主任介绍,患者5年前就诊断有高血压,但他平时注意饮食,自我感觉还好,医院看病,一直没有服用降压药。
这次入院时,血压达到/90mmhg,加上患者肥胖(体重指数为29,亚洲标准正常为18.5-22.9),导致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李顺东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可以比作被阻塞的“水管”,“水管”内膜增厚、钙化、继发形成血栓等,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下肢,导致慢性缺血。
李顺东表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多见的疾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
长,其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在80岁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可高达40%。
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或者长期吸烟,其发病率会更高。而且随着肥胖、营养过剩等“富贵病”的增多,动脉硬化正逐渐向年轻化发展。
其最大的危害就是引起肢体的坏疽,最终导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这种疾病却知之甚少,一般中老年人认为下肢浮肿、乏力是年龄增大肾脏功能减退的表现,不够重视。
等到出现下肢剧烈疼痛,甚至足部皮肤发黑溃烂才去就医,往往耽误了病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李顺东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可仅表现为患肢的乏力,比如上楼、上坡或上下公交车吃力,可因供血不足导致下肢发凉、麻木,腿部肌肉痉挛,运动后甚至休息时下肢酸痛等症状。
这一时期最容易被忽视,往往误认为是人上了年纪,腿脚不太灵活。
随着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程度增加,行走一段距离后觉得下肢主要是小腿疼痛乏力,有紧绷和束缚感,甚至有剧烈疼痛,不得不停止行走,休息一会儿之后又能继续行走,行走同样的距离后症状再次出现,如此循环。这在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吴嗲嗲的症状就是属于这一期。随着病变进展,还可能出现静息痛(即休息时疼痛),这标志着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肢体缺血,更严重者,可发生皮肤破损渗液,甚至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或者大面积坏死伴有剧痛,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面临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李顺东强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主要在于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的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塞症的发生率。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并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平时脚部保持干燥清洁,正确剪趾甲,穿合适的鞋袜,并注意足部保温及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医生提醒如果感觉下肢发凉或走一段路就腿脚酸痛,医院就诊。平时要注意观察自己脚部颜色是否变得紫红,有异常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做到早诊早治。
一旦确诊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分期来决定如何治疗。早期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并且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能需要介入或开放手术治疗。
赞赏